宋 嵩绘
各大影院的降价活动往往引发观众的观影热潮。华剑摄(资料照片)
在迅速推进的文化建设中,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振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需求,而积极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又是促进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动力。
影响文化消费行为的因素众多,也很复杂,其中,文化消费品价格无疑是影响大众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从本期开始,《文教周刊》将推出“聚焦文化消费”的系列报道,分析电影、舞台演出、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领域的价格水平及其成因,希望对培育健康的文化消费环境有所裨益。
——编者
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同比增长63.9%。与此同时,全年观影人次的增长却远未与之相协调。电影票价的居高不下,成为阻碍部分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拥有电影定价权的各大影院却在观众要求降价的呼声中面露难色。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要在票价上实现“亲民”,产业内外都还有许多困难和苦衷。
电影票价到底高不高
“平均价格才是考察指标”
《2010中国电影产业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6.38元。而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71.5元。也就是说,一张电影票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月收入的2.3%,与发达国家0.5%的数据相比明显偏高。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72亿元,按当年2.5亿左右的观影人次计算,平均票价达到40元左右。在此情况下,社会对于国内电影票价过高的抱怨声不绝于耳。2010年全年票房同比增长63.9%的同时,观影人次却远未实现同样大幅的增长。高票价无疑已经成为阻碍部分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一些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进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
但对于观众对电影票价过高的不满,业内人士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老百姓对高票价的抱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某场电影票价的飘高。大家看到的往往只是影城里的挂牌价,而不是全行业的平均价。衡量任何一种物价的高低,都应该以其平均价格作为考察指标,而不应单独地将某个个体作为评价对象。”UME国际影城总经理陆遥说。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影平均票价的上涨,与3D影片的发展不无关系。由于3D影片的制作和放映成本较高,其票价的上涨无疑将整个电影市场的平均票价拉高。尤其是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不仅带动了3D影片的发展,更将巨幕电影理念在中国电影市场进行全面普及,其巨幕票价不仅一度上调至180元,甚至在某些城市被炒到600元,这对全国平均票价的拉动不言而喻。
“如果除去3D和巨幕影片的因素,2010年中国整体的电影票价其实是同比下降的,与当年全国物价上涨的总趋势逆势而动。”据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介绍,2010年,名列全国院线票房收入第四的中影南方新干线平均票价在30元左右,而其2009年平均票价在34元左右。与此同时,陆遥也表示,UME国际影城2005年在重庆的平均票价为34.16元,2010年为36.67元。“6年来平均票价只增长了2.51元,增幅为7.34%,远低于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电影票价实际上是相对下降的。”
此外,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群飞还指出,外界将不同国家电影票价占居民平均收入比例进行比较的方法并不科学。
在位于北京北池子大街的办公室,黄群飞向记者出示了一张报纸,内容是2010年12月16日一位名叫王佩的杭州网友与生活在美国波士顿的朋友纳纳一起,联手进行的一次实地物价调查,对两地19种食品和2种能源进行价格统计,调查的货币单位按照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6.7计算。据统计,2009年的人均收入,杭州为26864元(4024美元),波士顿为32255美元。调查发现,在包括青菜、苹果、大米、鸡蛋、93号汽油等在内的21种商品价格中,杭州有12种商品高于波士顿,而杭州居民的人均收入却仅为波士顿居民人均收入的1/10左右。
“物价体系不同,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自然也就不同。在电影产业化时代,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消费价格也不例外。所以,只看到目前国内电影票价与居民收入比例较高而进行诟病是不科学的。”黄群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