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悼念者在纪念汶川地震海祭活动上默哀。在四川汶川地震三周年到来之际,福州福清公安边防大队组织驻地福清江阴港港务公司员工、江阴中学师生共80余人,在江阴码头举行了纪念“5·12”汶川地震海祭活动,缅怀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为生者祈福。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北川县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任雪梅说,伴随失去亲人的灾区民众组建新家庭,并陆续从板房和帐篷中搬入永久新居,他们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常态。
“不过,民众要完全弥合心灵的创伤还将经历漫长的过程,”她说,“我们经调查发现,很多人都不愿来中心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震后,许多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失眠、焦虑、情绪不稳和抑郁等问题,但民众严重缺乏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任雪梅坦言,“中心成立之初,不少人见了我就躲。”
北川县心理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25日,是中国首个从事心理卫生服务的事业单位。此前5天,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被发现在绵阳家中自缢身亡。冯翔8岁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这一事件引发全社会对震区公职人员心理状况的关注。
为使心理卫生服务覆盖全县23万人口,中心在北川县建设了60个服务点,其中32个在学校,22个在医疗机构,6个在社区。
服务主要采取小团体辅导的形式,每次面向20至40人。任雪梅负责培训在一线开展活动的老师、医生、社区基层干部和社工。
任雪梅说,这些努力取得了不俗成效,许多民众不再“闻心理色变”,在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时已能够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心理不适,如烦躁、失眠等。
此外,针对始终奋战在灾后重建一线的公职人员,中心于2010年夏天在各县级直属行政单位开展“我运动,我快乐!”的心理健康月活动。
“羌族特别喜爱运动。”她说,游戏、运动等轻松的形式能帮助干部职工舒缓压力,用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
任雪梅收到了积极反馈。参与活动的干部对她笑言,“以后要多找你们开展团体活动。”
爱心学子班的同学在为“5·12”地震遇难者默哀(5月10日摄)。 2008年6月,沈阳音乐学院从四川地震灾区免费招收了100名贫困学生,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组成了“爱心学子班”。今年18岁的原北川中学学生赵培杰就是这个班级中的一员。 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赵培杰和同学被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埋进了废墟,历经30多个小时的等待被救出后,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左腿,只能依靠假肢支撑自己的身体。培杰的父母也都在这场灾难中遇难了。经历过重创的赵培杰08年来到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学校(隶属于沈阳音乐学院)就读,当时他不愿与同学接触。3年来,在老师无微不至的教导关怀和同学们的团结友爱下,培杰已经逐渐变得开朗、坚强,对生活有了信心。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培杰报考的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他已经通过了专业课的考试,现在正积极准备文化课考试。培杰表示,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回去更好地建设家乡。新华社发(李泊静摄)
年轻的未来
相较于成人,孩子的未来无疑更加漫长,地震的阴影或许更加深重。
谈及理想,16岁的晓晴(化名)只向记者重复一句话,“我喜欢运动。”
原本擅长羽毛球和篮球的她想到北京亲眼看看鸟巢,“只是,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她轻轻地说。
晓晴原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地震中她被教室垮塌下来的预制板砸中,造成骨盆骨折,治疗后左腿比右腿明显短一截。而治疗师说,她两腿长度的差距正在加大。
目前,她在收纳了100多名地震致残儿童的都江堰市友爱学校学习,每周末都会在驻于友爱学校的川港康复中心“站起来”外展康复服务中心接受训练。
晓晴说,她走二三十米路或在站起的瞬间腿都会感到疼痛,左腿屈至90度便疼痛难忍。她在治疗师建议下使用拐杖,却总被笑话,因为许多截肢的同学依靠假肢已恢复行走。
夜晚,她常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思念妈妈。
晓晴生于一个藏族家庭。在她小时候,爸爸便去西藏打工,妈妈由于摔伤头部留下后遗症在成都打工兼治疗。她与年长5岁的姐姐一直由外祖父母抚养。
晓晴的姐姐初中毕业后便来到成都谋生,依靠销售摩托车配件每月赚1500元钱。她与人合租的一室一厅里住着六个打工者,连阳台上都放着一张双人床。
无论如何艰难,姐姐每月都要存几百元钱,为供晓晴日后学一门手艺,或在家乡开个小店。不过,她最希望妹妹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