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生活得更好
近年来,天津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保障农民生活。一些村民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小病不再扛,村里开处方;大病去医院,农合作保障;看病不再难,划卡治疗伤;农民身体棒,健康奔小康。
记者从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目前,天津全市3871个行政村都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覆盖率达到了100%,参保农民突破330万人,人口覆盖率约90%。今年,天津市政府又提高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财政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20元提高到40元,天津市12个涉农区县中有6个区(县)人均筹资标准已过百元。
记者在西青区采访了解到,为了减轻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负担,这个区日前实施了对45岁以上办理养老保险的农民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补助措施。目前已经有1.3万人享受到了补贴。60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报销比例也平均上升15%,而由此增加的300元保险费用,参保农民却不需交一分钱。西青区城乡医保服务中心主任安玉海说,这300元由区财政和镇财政各担负50%。
今年以来,天津市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如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安排补贴资金3.6亿元。继续提高各类社会优抚救助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50元调整为28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4600元调整为5060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补贴由年人均127元提高至210元。“十一五”时期,天津民生领域支出4517亿元,年均递增36%,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74.8%,初步建立起重点突出、覆盖城乡、保障有力的公共财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