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2010年11月以来,按照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目标要求,我省启动实施了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攀亲戚、结对子、跑项目、引资金……在这一活动号召下,6000多名住村包村干部放下自家“一亩三分地”,奔走在进家入户、排忧解困的田坎上。2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让他们不仅见证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历程,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观点:扶贫必须先扶志 人物:晋中市科技局局长 李维生
紫会村位于左权县城西4公里,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资源缺乏,农民增收比较缓慢。
2011年,紫会村成为我的住村包村联系点后,摸清村情、访问农户便成为我的头等大事。在调研后,经过研究,确定核桃种植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在与村民的座谈中,我发现村民的科技观念比较淡薄,对一些新技术完全没有概念。为此,专门邀请高级农艺师高迎斌为村民讲解了核桃栽培管理技术、防冻措施、病虫害防治等,听后村民表示受益匪浅。2011年村里新栽核桃树500多亩,核桃树成活率达到90%。在扶持农民增收上,重点抓了3件事: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夯实经济基础;二是发展玉米、土豆、小杂粮等经济作物,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三是帮助农民疏通进城打工渠道,转移富余劳动力120多人,基本上做到每户有一人在外务工。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措施,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260元,比上年增加18.95%以上。
我深深感到,贫困农民是否能够脱贫,除了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之外,自身致富技能的提升也十分重要。我发现村里有经营头脑的农民早已脱贫。扶贫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想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能只抓“钱袋子”,更要抓“脑瓜子”,这样才能找到脱贫密码。
观点:产业扶贫孕育希望 人物:临县林家坪镇党委书记 郝振杰
作为镇党委书记,我带头包了林家坪镇的光明村。该村紧邻镇区,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37户、2083口人。三碛公路通村而过,交通便利,农民收入主要以红枣加工、搞运输和外出务工为主。
下乡住村包村2年来,按照栽植优种核桃林,培训优秀青年、农技骨干,发展红枣加工企业的帮扶思路,多渠道力促农民增收。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6元,比去年增长23%。
总体上来看,目前,基层干部下乡包村,大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多,实实在在蹲下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少,不能真正摸清村情,更谈不上帮助村内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好一点的是帮助基层做一些铺路、修桥、建学校等短期内能见成效的工作,从长远着眼,考虑规划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对较少。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关键应通过制度、考核等手段进行约束,让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常态化。而且,应定期下去,踏踏实实住几天,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百姓炕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存在的问题,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同时,应把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而且有代表性的村作为帮扶重点。比如,针对农村当前存在的班子涣散、干群矛盾等突出问题,多蹲下去与干部、群众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