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谐,活力当看共舞时(辉煌10年)
《左传》曰: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礼记》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
和谐畅想,古已有之。然而,数千年以降,它仅仅是人们心中的桃花源,梦里的乌托邦。
今天——
第一次,和谐成为一个大党直面时代的执政自觉;
第一次,和谐成为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战略布局。
和谐之重
一个大党直面时代的执政自觉,中国式梦想在落子
历史的挑战,犹如棋局。
中国共产党人落子有声:十六大,“社会更加和谐”引起中外关注;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次明确提出;十七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紧锣密鼓;十七届五中全会,新一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振奋人心……
这是一次凝重的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的奇迹迎头撞上“成长的烦恼”。一头是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一头是社会转型滩险风急;城乡、贫富、区域差距拉大,教育、医疗、社保短板凸显;发展旋律高亢鲜明,个别音符噪声杂陈……站在新的发展关口,跛脚的巨人不但不能稳步前行,还有随时摔跟头的危险。
这是一次沉重的破题。
群体性事件折射社会管理之难、农民工大潮暴露二元结构之困、物质丰裕遭遇道德建设之惑、利益多元带来群众诉求之杂……面对新的时代考验,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恐怕难以保持,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这是一次厚重的书写。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转型中国的斑驳底色中,我们面对的早已不是“好画最新最美图画”的那张白纸。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回应新的历史挑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成为当代中国摆渡彼岸的一道必答题。
10年间,“和谐社会”相关主题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高频词——
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44次集体学习中:
第三次,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
第二十次,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十五次,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十八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十四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第三十五次,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第三十九次,国外区域发展情况和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33次集体学习中:
第四次,国外政府服务体系建设和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十三次,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二十次,世界医药卫生发展趋势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十三次,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十六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三十二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或许,这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份独特的标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拿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勇气,将千百年的和谐梦想,演变成中华大地上真真切切的国家实践。
和谐之舞
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中国式活力在释放
利益的协调,犹如共舞。
强求一律,舞步呆板、缺乏活力;不求统一,杂乱无章、分崩离析。
中国之舞更加不易:一方面,“中国速度”带来大步跨越,几十年走过别人一二百年历程;另一方面,超大体量又使跨越的步履有些摇晃不均。一方面,一只脚从容踏入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另一方面,一只脚还尴尬留在农耕文明的门槛里。
飞驰的动车和蹒跚的牛车,如何共舞?
繁华的都市和空心的村落,如何共舞?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和粗糙的锄柄,如何共舞?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说,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关于中国式梦想的朴实描绘,那么,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则成为实现中国式梦想的着力重点。
10年探路,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携手起舞:GDP与幸福感联袂,跨越发展与社会进步并重,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社会”身影日渐清晰。
十八大代表、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总结,“以保障基本民生为重点,力求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得到更多实惠。”
10年探路,法制建设与民主权利携手起舞:“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十八大代表、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思索,“必须摒弃以往‘管’字当头的‘硬性’思维,‘软化’管理身段,前置服务触角。”
10年探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携手起舞:文化体制改革大步向前,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分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瞄准全民覆盖。
十八大代表、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文化繁荣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10年探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携手起舞:“建设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人心。
十八大代表、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感慨,“这10年,节能减排成效突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迅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能源国际互利合作成绩斐然。”
荀子讲,和则一,一则多力。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增;“神九”飞天,“蛟龙”入海;“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悄然转身……
一树深红映浅红,江上雨云杂晴云。共舞10年,造就引人注目的活力中国。
和谐之治
回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态、社会心态,中国式善治在路上
社会的管理,犹如治水。
如果说传统社会是相对单纯的“一条大河”,那么,现代社会便是江河湖海、溪涧泉渊交错汇集的综合水系。
当今中国的社会“水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社会主体和社会要素高度流动,社会形态和社会心态复杂多变,单一化的管理主体、包办型的管理方式、轻服务的治理路径,已不足以应对。
探索10年,攻坚10年,请看几个来自基层的故事——
大庆,改管理为服务。
萨尔图区铁人街道的老居民李凯荣,以前提起社区活动室就堵心:通讯公司自个儿建的,外单位人不让进。后来,大庆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李凯荣终于走进了小区活动室。十八大代表、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说,“我们就是要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搞创新。”
从单位式管理到社会化服务,高高在上的架势没了,服务群众的身段柔了,基层百姓的感受美了。
郑州,化矛盾于基层。
中原区庙王村拆迁户邢西梅,女儿大喜之日恰好撞上拆迁期限。社区书记主动前来,把“拆”字换成“囍”字。婚车刚刚开出,邢家便主动搬迁。
资源下沉,网格管理,管理盲区消失了,基层血脉疏通了,社会肌体强健了。
广州,由黑户变主角。
66岁的张坤和他的“千分一”公益团队, 24年来资助了上千名贫困娃,却苦于没有合法“名分”。2011年,广州对公益慈善类组织松绑,“千分一”顺利登记。
政府让出空间、释放资源,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民间活力得以激发,公共服务得到补充。
共享10年,普惠10年,这是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
民生建设不断推进。10年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1.1亿人,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初步编织。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实现占GDP4%的目标,2007年至2011年,国家投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20%。
社会管理不断改善。从2005年起,连续7年信访总量下降,截至2011年底,全国社会组织达46.2万个。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10年探索告诉世界:中国式梦想,正在进行时! (本报记者 胡 果 李智勇 商 旸 智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