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车限行”到“公车改革”

2012-02-28 17:25:41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公车限行:如何落实?谁来监管?

“公车限行可能只是有关部门的一种倡议,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而向公共部门发出的呼吁,并不是有约束性的制度;如果真要落实,会面临很多困难。”湖北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匡绪辉说。

上海市一位机关单位车队队长告诉记者,2008年8月,有关部门曾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这份通知就要求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当时我们观望了一阵子,甚至星期一至星期五停开的车牌号尾数都已经规定好了,后来看看其他单位也没啥动静,也就不提了。”

“要真正落实公车限行规定,关键在于解决谁来监管的问题:靠单位领导自我约束显然是不行的,靠纪检部门未必有那么多人力,必须像北京一样靠交警执法来监督。”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说,如果其他地方仅对公车实施限行,就必须给公车都挂上特殊牌照,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公车,否则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

专家认为,要真正落实公车限行,除要区分公车、私车牌照等措施外,政府还必须控制公车总量,防止各部门通过增加车辆来规避限行规定。

“不过,即便对公车总量做了严格控制,也不见得就能彻底解决问题。比如,一些单位可能会让下属企业或二级机构买车,‘借’给单位领导用;也可能长期‘以租代购’,租用社会车辆,从而规避了限行规定。”海口市一位在机关工作十多年的老司机吴师傅说,“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保证执行起来不走样。”

相关报道

·新闻分析:公车尾号“非强制限行”为何引争议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提出的“让公车每周少开一天”的尾号“非强制限行”倡议近日引起社会关注。虽然这个政策本意是通过倡导限行使公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史上最严公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公车自愿限行一天”显然离民众对公车改革的“终极期待”相去甚远。

·公车改革新政频出 破冰锤应砸向哪里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17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倡议,将在全国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并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期待改革更给力:公车限行“常态化”

“公车改革”:难在哪里?路在何方?

公车改革被屡屡提起,但一直是个有相当大难度的问题。

“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内在改革动力,其根源是公车消费缺乏监督。”叶青说,“目前,凡车改成功的地方都是由于当地‘一把手’重视,把车改当作‘一把手工程’。”

身为省统计局副局长的叶青多年来一直在践行自己倡导的车改。“我不让单位配车,自己开车办公,单位每月给我1000元车补。”叶青说,“算下来,我每年给国家节约了8万元。”

“只有让公务消费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在制度上让公众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和监督,才能彻底消除公车滋生腐败的可能。”海南省行政学院原院长廖逊说,车改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绝不是无法破解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不少地方在进行车改探索,模式不一,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公车货币化,二是公车集中管理,三是前面两种模式的结合。

一些专家考察各地公车改革实践后认为,从改革效果看,目前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杭州车改就有值得借鉴之处。杭州的做法是:大幅缩减公车数量,仅保留数百辆公车,由政府成立的公车服务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各单位可有偿租车;同时,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两年实践证明,杭州车改节约公务交通费用约30%。

“应结合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出台具体的车改方案。”叶青建议,地方政府应改变公车“配给制”,大力发展租车公司,鼓励打电话租车,减少公车开支。“这不仅是公众呼声,也有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婴儿瑜伽”震惊网友

首届光猪跑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