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从:越来越多人写网上墓志铭
生态葬走俏,不留尘土在人间的意识渐浓,那么,墓志铭何去何从?越来越多人选择将亲人的墓志铭搬上网页。
近几年,无论是公墓还是民办墓园都纷纷开通了网上拜祭。今年,银河公墓开通公众免费拜祭区,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供市民在网上祭奠先人,记录先人往事。
“学习古文时,读过墓志铭,但是现代人的墓志铭该怎样写呢?”何文安建议,既然不少墓园开通了网上拜祭空间,不如也提供一些墓志铭的写作模板。市民可以按照模板来为先人写墓志铭。
“我为父亲写的墓志铭,就像个人简介一样,不敢拿出来见人。”为已故双亲开办了网上拜祭网页的陆先生认为,网上拜祭已发展得很完备,在虚拟世界给先人送花、点歌、上香,操作简单方便,但写墓志铭更能寄托幽思,对延续家族血脉意义重大。
陆先生建议:“写好墓志铭也是一门学问,能不能在孩子中普及一下呢?就看做是生命教育吧!”
微调查:超八成年轻人想了解家族史
日前,本报一项微调查发现,受访的87位“80后”“90后”中,有两成人不知祖辈的名字和职业。
事实上,他们对于祖辈的经历并非不感兴趣,他们当中有71人,亦即超过八成,曾经或试图收集祖辈的老照片、旧物件。原因是“想要了解家族的历史”“想知道祖辈生活的时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等等。
“姥爷过世了,想为他写份墓志铭,应该怎么写呢?”“90后”后生仔何文安在朋友圈发问,引起一片讨论。不少人想知道,墓志铭怎么写,更多人惆怅,没有了墓志铭今后如何忆念先人。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人生故事,姥爷从北方农村辗转来到南方城市发展,成家立业,养育4个子女,还有我们4名孙儿孙女。”因为自小由姥爷带大,安仔对姥爷的感情特别深厚,他细心地收集了老人生前各个时期的老照片,一一扫描载入电脑,做成电子相册,最后,想为姥爷写份墓志铭,还原老人的一生,却不知如何落笔。
“不知怎么写,也不知从何写起。”安仔拿着图片册,问询亲朋,详细了解姥爷的经历,有很多片段,亲友都已淡忘。
其实,不止何文安有这样的感受。去年,林阿姨的老伴去世,因为之前夫妻二人约定移风易俗办后事,林阿姨为丈夫选择了骨灰撒海的方式。儿女们却不同意,理由是:“连个拜祭缅怀的地方都没有了,怎么跟下一代及以后的子孙介绍先祖呢?”
或感人或幽默
墓志铭寄哀思
“朝夕相处心相印,永世相伴骨肉亲,‘来了来了’原是去,飘离终是为至亲,‘老头’爸爸陈仁人,‘猪猪’妈妈罗广兴,‘狗子’爱女我陈薇,爸妈永在你身边。”
26岁逝世的陈薇的墓志铭,流露出父母的浓浓爱意与悲怆。
“一名幽默的吉他手带着他对音乐的热忱长眠于此,炸花生、朋友、家人还有芳守护着他。”(中译版)
35岁辞世的音乐家白景坤的墓志铭,传达了他的幽默、对音乐的爱及家人的不舍。文/记者 谭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