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神翻译”走红网络 细数那些雷人的“神翻译”

2014-01-07 08:51: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神翻译”走红网络 细数那些雷人的“神翻译”

图为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刚刚结束,其中新出现的翻译题意外走红网络,大学生们千奇百怪的“神翻译”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其实,从“永远追赶语言潮流”的美剧字幕组,到已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的英文版《甄嬛传》,那些或诙谐搞笑或令人拍案叫绝的翻译,从未淡出我们的视线。

“神翻译”走红网络

此次六级考试中有一道题是将一篇中文短文翻译为英语,涉及中国园林、丝绸之路、中秋节等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五花八门的翻译尽显无穷“创意”:四大发明干脆音译成Star Farming、指南针摇身一变成了高端大气的GPS、月饼更是中外结合成了moon pie。其实网络上早已频频出现众多的雷人翻译。

“我特别喜欢收集这些很囧的美剧翻译。”大三英美文学专业在读学生晶晶说,“我还会把自己认为经典的翻译截图,传到网上去和朋友们共享。”但是也有人对这种太过创意的翻译提出批评,认为将不同语言如此混搭,显得不伦不类。有人有时候还会为了刻意追求语言的新鲜度,而牵强附会,有违翻译的基本原则。

文化底蕴支撑经典著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孙三军老师在谈到这种翻译现象时介绍说,最初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一些非正式性的翻译,的确受到了好评。但后来这些另类翻译因使用频率过高引发人们的反感,被斥“哗众取宠”。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它违反了翻译“忠实”、“通顺”的要求。适度的“本地化”有利于消除文化之间的隔阂,而过度“本地化”则无异于改编,难以受到认可。二是网络流行词语和时事用语流行时间短,可能会“三月里来,四月里走”,很难创作出流传时间长的经典作品。三是网络语言就像一种方言,并非为所有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整体认可程度有限。

纵观那些传承时间久远、影响范围广泛的经典中文翻译著作,铸就其精良品质的,往往是精致典雅、值得细细品味的汉语。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代表作品为《培根随笔》,其译文被誉为“是汉语辞藻与英国随笔绝妙的组合,集‘思辨、隽永、睿智、明理’为一身的哲理性随笔”。文笔优雅,行文简洁明快——符合培根所处时代背景的文风特点;采用半文半白的语体——既是对古英语翻译最好的选择,又能使译文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思想精深且语言精练,读来浑然天成,丝毫察觉不到语言转换的痕迹。

季羡林在翻译印度经典《罗摩衍那》时,也展现出了国学大师雄厚的语言功底。原文是梵文诗体,为保存著作本色,季老也采用中文诗体来翻译。两万颂的原著,译为长达九万行的皇皇巨著,可谓每个韵脚里都隐藏着精细揣摩,承载着文化底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