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游学时
靠给商家富户写送对联解决生计
1917年暑期,毛泽东邀请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与萧子升从长沙出发,徒步走访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长沙5县,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对农村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疾苦有了新的了解。回到长沙后,他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1917年冬,毛泽东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
关心天下大事、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为了解民情,熟悉社会,同时也为锻炼自己胆量,这次游学带分文,他和萧子升到安化梅城后为生计问题,就给商家富户写送对联以获资助。同行的萧子升害羞,不愿登门送联,就留在旅店书写,毛泽东则登门赠送。在头一家店铺里,店主看了对联后,面带笑容地给了4个铜板。他俩如法炮制,用这种读书人的方式“行乞”。先后给“鼎升泰”、“谦益吉”、“云集祥”等商店送了对联。
毛泽东很想知道山区农民的生活状况,毛萧二人在城郊紫云山下看见一片茅屋,于是踏着田间小道到了贫苦农民张步胜的家,张家只有3间茅屋,家里一贫如洗。当时只有张步胜妻子夏婆婆在家。毛泽东听夏婆婆唱了反映长工艰难生活的《长工歌》:“十一月做工是立冬,一年辛苦全落空”、“十二月做工是一年,老板打发回家转;跳着喊天天不应,守着冷灶难过年。”
毛泽东在梅城的情景不过是他这次游学一个多月的缩影。
1925年6月,毛泽东经湘乡第二次到安化,专程来到安化甲种师范学校,走进教室对学生讲话,他说:“要读活书,不要读死书。旧秀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读活书就是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应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形,研究列强的侵凌、军阀的割据、民族的解放,研究如何平内乱克列强,做到知古知今。”
《归国谣》一词确系毛泽东安化游学时作
《云雾山》一诗是否为毛泽东游学安化时所作还存在悬疑,但前几年一直有争论的《归国谣》一词,经著名诗人臧克家等专家研究认为,是毛泽东1917年游学安化时所作。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归国谣》)
1917年,毛泽东约同学萧子升游学,有一段露宿野外、河边赏月的经历。萧子升所著《毛泽东和我的游学经历》,其第25章“沙滩上的一夜”,对此有精彩生动的描述。文中写道,那年暑假两人相约游学,一天来到安化县境内一条不知名的河边,沙滩一望无际,二人坐在柔软的沙岸上欣赏明月。由于都没有带钱,毛泽东提议在沙滩上露宿一夜,得到萧的赞同。他们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毛泽东):“……这沙滩岂不也可以作很舒适的床吗?”
(萧子升):“……蓝天要成为我们的帐幔了。”
“那棵老树就是我们的衣柜。”毛泽东一边拿起我们的包袱,一边说道,“现在且让我把我们的包袱,挂到我们今晚的衣柜中。”
“月亮不也正像一只大灯笼吗?”我(萧子升)说道,“我们今天夜里就点着灯笼睡觉吧,好不好?”
这是这次游学中唯一的一次沙滩露宿,这一夜经历也成为萧文中最精彩的一章。“沙滩”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至于下一章的题目为“离开沙滩之后”。
《归国谣》一词中所写月夜、青滩、清溪等景致与毛泽东这次沙滩露宿场景甚为契合。正是这次露宿,毛泽东看到明月清辉,心生感慨,产生创作冲动,才有了《归国谣》这一阕咏月词。
“沙滩”在词中成了“青滩”,盖因“月亮照得异常明亮,宛如白昼”,远处青山可见,而近处沙滩有如张若虚所谓“汀上白沙看不见”。清溪也不是向前流动,而是“却向青滩泄”。远处青山可见,近处溪、滩难分,都是月光作用。
两人赏月后各自睡去。据萧文所述,毛泽东睡得很熟,他一觉醒来“天已破晓,有人在附近走动”,所以词中月光下景物描写后紧接着就是报晓的鸡声停下来,路上有人语马嘶声。“长亭白”即天亮了,“长亭”本为古时城外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行话别的亭子,根据前边毛萧二人调侃的话语,毛泽东或许把天地作为临时休息场所“长亭”了。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的提法,这是精通古文的毛泽东所熟悉的。
这首词以写月景胜,用词清丽、造句新奇,或许是毛泽东最早的词作,可看出他当时的填词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毛泽东与萧子升1917年的游历,以“行乞”为目的,体验“叫化生活”,又逢盛夏,更加有可能沙滩露宿,写就此词。(记者范亚湘)
实习编辑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