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大学生创新面对“原创之问” 不少同学选择沉默

2013-11-10 15:43:44 来源:新民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四足井下取物机器人、“绿色”害虫诱杀剂、新型红外测温仪……昨天下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现场,宣传展板上介绍的学生创新成果是一个个项目,有自称“科技领先”的,也有注明获得多项专利的。这种现象,在同类大学生创新比赛中并不鲜见,包括“挑战杯”。可是,当记者询问几名参赛同学“这些成熟的项目、产品出自你们的兴趣、你们的原创吗”,不少同学选择了沉默,也有同学承认,“这是指导老师研究的项目”,也就是“导师项目”。

市教委5年投1.2亿助创新

自2007年起,本市推行实施“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该计划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实施原则,旨在通过支持部分优秀学生开展科研、实验发明等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截至2012年底,市教委已累计投入经费1.2亿余元,资助项目12000余个。然而,问题在于,12000个项目中,有多少个是学生为竞赛而竞赛,竞赛后便束之高阁的?又有多少个项目,学生能将之作为持之以恒的研究、创业目标的?那些所谓的优秀项目,又有多少个属于“导师项目”?

创新教育不是简单做项目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时下,“创新”一词见于高校的各类文件中,“创新”更融入校园的各种活动中,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大学创新创业氛围始终难以成形,选择创业的不足毕业生总数1%,绝大多数学生想的是如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原因是什么呢?说到底,创新教育、创新实践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小发明、搞一个项目,或在创新比赛中得一个好名次。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而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能给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其中的关键在于改革现有的高考招生模式,最终,激发起年轻人的创造动力。

且看近几年间美国高中生的创新成果:2012年,17岁华裔女孩安吉拉·张发现了一种可能治疗癌症的方法,这个治疗方法的核心是将治疗癌症的药混成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然后将之附着在纳米颗粒上。这些纳米颗粒将牢牢附在癌细胞上,通过磁共振造影,让医生准确了解肿瘤所在的位置。之后,对准肿瘤的红外线将会化掉高分子化合物,释放出里面的药物,从而在不影响健康细胞的同时杀死癌细胞。今年5月,美国女高中生艾尔莎在英特尔的国际科学和工程展会上亮出了真正的充电神器———她发明的超级电容器可以让智能手机在20~30秒内完成充电。美国男高中生泰勒·威尔逊的发明则与核有关系,他研发了一种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放射性同位素技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