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致电潼关县国土局了解上述“吃空饷”等问题,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提问均表示“不知情”。
虽然双方产生冲突的深层原因至今仍未有定论,但值得思考的是:作为一名基层公职人员,5月30日赵永峰的举动究竟何来的“底气”?
“职位高的官员,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受到的制衡、监督和关注也大得多。反而是一些职位偏低的基层干部,因为缺乏外界关注、监督,在权力运行中有很多空子可钻。正因如此,一些基层干部养成了飞扬跋扈的作风。”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说。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区都有“小官”出现“大问题”的现象。此前曾有媒体曝光,山西蒲县郝鹏俊先后任蒲县煤管局、地矿局、安监局、煤炭局等部门的领导职务,在此期间非法敛财1.2亿元、38套房产(合同价款1.69亿元),数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连云港市司法局律师管理处原处长许清贤落马前,几乎掌握着当地律师的“生死”,曾放豪言称“当处长比当局长实惠”。
中华全国供销总社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因挪用3.96亿元公款被终审判处10年有期徒刑。案发前,他负责管理财务部的预算处、财务处和结算中心的全面工作。2001年12月至2004年7月间,他采取不记账和伪造银行对账单、资金报表等手段,先后挪用公款数亿元。
有人认为,此类小官的“底气”大都来自两点:手握实权或身处“一把手”岗位。对此观点,杨小军表示赞同。“因为职位较低,一些干部容易被媒体公众忽视,常常会‘从笼子里溜出来’,成为漏网之鱼。如果掌握资源分配、人事调动等重要权力,‘小官’就容易养出‘大毛病’。”他说。
日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反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这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提出:针对腐败“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反映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诫勉、函询、教育,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一些‘小官’在违法违纪过程中表现得无所惧怕、毫无遮掩,这值得反思。”杨小军表示,“‘小官’的‘底气’,源自其手中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只有布下严密的防控网络,让所有权力都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小官’被养出‘大毛病’。”(记者 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