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钧曾多次去藏区写生,并见证着藏区的发展和进步。
他第一次去藏区写生是1985年。当年从甘肃夏河进入藏区,然后去青海,再到西藏。那时进藏的交通相当不便,常常长途汽车一坐就是一天,由于当时的路况很差,更没有高速路,汽车开一天平均才走二百多公里。路上不断地停车,上下人。
当时车上除了王其钧和两个画家同伴,是汉民,其余都是藏民。车常常坏掉,在日月山西麓、青海湖边上一个叫“倒淌河”的地方,海拔3300米,长途汽车坏了五个多小时。藏族司机耐心地修理着汽车,因为语言不通,大家只能安静地在车上等,不知道这车是能继续开还是不能再开。
由于他们的车走的不是一条主要公路,也没有其他车过往,也没有水喝,大家只能无聊地看着窗外,企盼能早点修好车。幸好在天黑前车修好了,他们才继续上路。
王其钧说,当时从青海去西藏的时候,车上特别挤,所有的空间都坐着乘客、堆满了行李。满满一车人随着拥挤车缓慢地行走。座位是固定的,每隔两三个小时会停车一次,让大家去厕所,但是上车后仍然按原来的座位坐。
当时的藏民全部着民族服装。一位藏族老年妇女坐在王其钧前面,王其钧要么就看窗外天上的云,云是那么低,那么白;要么他就看前面这位藏族妇女的后脑勺。她的头发和衣服很久都没有洗过,都是油泥。她的耳朵上戴着一对银的耳坠,其中右耳耳坠的珠子掉了,装珠子的洞里全都糊满了黑灰色的油泥。当年藏区民众保留着传统,但是,生活相当艰苦。
王其钧1997年到西藏南部泽当地区的农区参访时,看到藏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变化。当时很多家庭的孩子上中学时都去了内地,有在北京、上海的,也有在常州、南京的。这些上学的费用都是国家给的。这些孩子汉语流利,当王其钧和他们的家长聊天时,可以给王其钧他们做翻译。
2011年12月的康巴藏区之行,更让王其钧看到藏民的生活的全面变化。
在居住方面,牧区的藏民都有了居住点,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满高原上走上几十里看不到一家人。家家都有电视机,人人都有手机。
当王其钧在理县甘堡藏寨时,当时人们正在庆祝藏历新年,广场上拥满了跳舞、唱歌的人们。在热闹的庆祝人群中,一位藏区老阿妈正在用手机给儿女打电话的情景,让王其钧深有感触,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传递着最淳朴、真挚的情感,所谓幸福生活,就在这一瞬间体验到。于是,画家产生了创作油画《春汛》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