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一代中国农民工的集体记忆:我们的四平米的家

2012-12-05 10:49: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一代中国农民工的集体记忆:我们的四平米的家

  刘结章一家在四平米里 本版图片均由欧阳星凯摄

一代中国农民工的集体记忆:我们的四平米的家

  虢小球在小屋里

一代中国农民工的集体记忆:我们的四平米的家

  两个房客在小屋里下棋

一代中国农民工的集体记忆:我们的四平米的家

  王而吾夫妇把小屋墙壁刷成湖绿色

一代中国农民工的集体记忆:我们的四平米的家

  做装修工的房客收工归来

4平方米有多大?它相当于一张大号双人床的面积,还差一点点才能装下一整张乒乓球桌,勉强能够容下4个并排躺着的成年人。

在一幢别墅里,4平方米可以安置一个大浴缸,或者辟一间小储物室;而在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它差不多是一间厕所。

但有时,4平方米也可以承载一个完整的家:住进一对夫妇,一家三口,甚至一家四口。

在这间房子里,放一块宽1.2米、长1.9米的木板,铺上发黄的褥子和一张凉席,就是床。往床尾的墙壁上打几层木板,就可以堆衣物和碗碟。床对面的墙上再钉上两个木架子,电磁炉和电饭煲一摆,就可以做饭了。只是,门一打开,人在里面转个身都得小心翼翼。

前不久,这间4平方米的“样板房”来到了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一下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媒体人和游客的目光。一名参观者惊讶地发现这间房子“还不如家里的浴室大”,另一名参观者走进房里,想躺在床上“体验一下”,但床太小了,他怎么也伸展不开。

这间房子曾经就藏在长沙市市中心人民路边上一幢外墙斑驳的大楼中,住在里面的是刘结章一家。在周边打工的人们习惯将这幢4层高、火柴盒形状的建筑唤作“民工楼”。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将近190户农民工家庭同时在这里租房。和刘结章一样,绝大多数人的家,只有4平方米。

当欧阳星凯第一次走进这幢大楼时,这个62岁的摄影师震惊得停下了脚步。他找来管理员仔细询问了一番,发现每层楼的面积大约560平方米。“我算了一下,去掉过道、厕所这些公共空间,每人大概就只剩两个平方了,吃喝拉撒睡都很不方便啊!”

欧阳星凯决心要记录这些“城市的寄居者”。记录的成果,构成一个名为“人民路”的摄影展。展出的有22幅4平方米房间的照片,还有刘结章和另一名房客亲手搭建的两间“四平米”。

如今,在贯通长沙东西、穿过城市中心的交通动脉人民路上,“民工楼”已经不复存在了。它经历了整改,变成一家商务型宾馆,曾经居住在其中的上百户民工家庭早已四散东西。但这些4平方米的家被一一凝固在照片和“样板房”里,并随着摄影展流向了平遥和北京,眼下刚刚到达上海,不久之后,还将流到更远的意大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在艺术评论家鲍昆看来,这些“四平米”盛放的,是一代中国农民工的集体记忆。“小小的四平米里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有他们的现实,也有他们的梦想。”鲍昆说。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四平米 刘结章 民工楼 北京798 集体记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探秘最完美的“千年女尸”

80后童年的冬天是这样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