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里的新“孝”道
中国古语有云:“养儿防老。”然而在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老”是不是一定要“儿”来养?一些家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从1983年起,北京劲松四中的退休教师宋金萍,就把小学班主任钟炳堃接到家中养老。30年的岁月匆匆流去,如今钟老师已满百岁。
宋金萍一岁多时母亲就去世了。1956年,宋金萍上小学六年级时,钟炳堃成为他的班主任。钟老师时常给年幼的宋金萍买早餐。有一次学校组织教职工春游,别的老师都带自己的孩子,钟老师就带着宋金萍,这种温暖的感觉一直深深地留存在宋金萍的脑海中。
小学毕业后,宋金萍和钟老师一直没有断过联系。钟老师一生未婚,宋金萍和妻子杨慧芳谈恋爱时就曾说:“我有个老师,将来她要是没人照顾,我得给她养老。”1983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后,宋金萍就把钟老师接进了家。
在给老师养老的日子里,住房一直是个难题。钟老师入住时,宋金萍的女儿也出生了,家里40来平方米的房子顿时拥挤起来。女儿长大后,有一段时间只好搬到阳台上去住。夏天还好,冬天阳台没暖气,放了电暖气进去后,玻璃上的冰都化成了水,把床褥都浸湿了。
“你从来没有过意见吗?”面对记者这样的疑问,妻子杨慧芳说,自己早就把钟老师看作“理所当然”的家庭成员。“我也是个粗线条的人,不爱计较。而且我们赡养老师,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钟老师年轻的时候经常生病,可是现在却百病全消。为了让老师身心愉快,70岁的宋金萍每天鸡蛋、牛奶、蔬菜、水果、各种肉类换着花样地为老人变换食谱。
今年2月24日,钟老师度过了百岁生日。宋金萍小学所在班的40多个同学中有30多个都来参加了生日聚会。钟老师用英语洪亮地说:“Happy birthday! Thank you!”
“幸福就是分享、分担,还有善待他人。”宋金萍这样看待他的家庭幸福。10月31日,当劲松四中党委书记于龙在钟老师耳边哼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她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于龙说:“钟老师您身体真好!”钟老师答道:“这不是我的功劳,都是他们俩的功劳”,声如洪钟、笑声朗朗。
构建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体系
这些幸福家庭的共性与特点,只是北京“百家幸福家庭”评选中的几个侧面,但已折射出新时代中国人对于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家庭幸福”有着全新的思考与判断。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公共政策也在转型。
幸福的宋金萍家也有困难:宋金萍已经70岁,身体日渐衰弱,女儿在保密单位工作,不能时常陪伴左右。他们不知道还能照顾钟老师几年。再过些年,他们自己的养老可能还是个问题。于龙对本刊记者说,希望组织上能为宋家的事情早作打算,如果能有个年轻人来照顾他们,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可到时又会涉及房子等难题。
宋家遇到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庭的幸福和发展,需要政府扶助。而事实上,为适应中国人口国情的变迁和国人家庭观的转变,国家人口计生部门的工作重点正在向着“促进家庭发展”转变。在各地方,“创建幸福家庭”已经成为人口计生工作的新主线。比如北京就将此列入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和调控规划》,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
为了找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创建幸福家庭的结合点,北京市实施了从人生的起点到终点“全过程关怀”的六大工程——探索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模式的“宝贝计划”工程,开展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青春健康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健康生育工程,加大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力度的生育关怀工程,关注特殊老年人空巢家庭的“心灵家园”工程,以及建设家庭人口文化的文明倡导工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体系。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特别是在计生政策实施30多年、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孩子更是提升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失独家庭”,如何抚慰他们的伤痛,照顾他们的生活,促进他们重获幸福?对此,北京实行了每人每月200元的长效扶助政策,为他们提供精神抚慰、医学咨询指导等服务,帮助有意愿的家庭实现再生育。在经济帮扶方面,由财政出资2160万元,为“失独家庭”购买养老和医疗保险,2012年投保7746人,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在精神帮扶方面,北京从2006年开始鼓励大学生、部队官兵与独生子女死亡和伤残家庭结为“国策亲戚”,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目前,全市共有3600多位志愿者与近2000户特殊困难计生家庭亲情牵手。
“社会在进步,中国人的家庭观也在进步。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够把握社会变迁的脉动,通过公平公正、妥帖到位、温暖人心的公共服务,为提升中国人的家庭幸福感作出更多努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汉湘这样说。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