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不下、坐不住、脾气大 急躁浮躁暴躁成通病
2.
经济社会快速变化,人们压力感、焦虑感增大
快速变革面前,一些人觉得,即使个人不断努力,也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在转型期,社会结构快速变革,利益结构剧烈调整。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规范和制度却没有同步完善,很多人觉得没有完全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唯恐“一步落下,十步难追”,这是“三躁”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味逐利带来急躁,强求结果加重浮躁,只顾私利导致暴躁。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发奋图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迅速走上了致富路;然而,在逐利本能的驱动下,也有一些“胆子大”的人,利用某些制度空白,同样获得成功,并成为众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引起全社会的躁动和仿效。
一些官员把在任期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番业绩作为从政为官的追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患上了“政绩急躁症”。他们频频提出“决战××天”或者“大干××天”的口号,甚至采取各种奖罚措施来对工程建设的进度加以刺激,宣称“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对显而易见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视而不见,对百姓疾苦和群众诉求漠不关心。
你快,我更快!你急,我更急!有专家认为,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列车跑得太快了。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还是没有改掉盲目求大、求洋、求快的路数。过去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还没建立,出现了明显的“高速发展综合征”,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心理等造成很大影响:
经济容易失调。改革开放之初,“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成为全民心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中国人登上了追赶时代脚步的快车。发展快,不是问题;因快导致失衡,才是问题。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承担着发展失衡的代价。
社会容易失序。这些年,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民生改善落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问题加重了一些人的生活负担。由于社会保障尚不完善,体制机制尚待理顺,一旦失去了原先的保障网,新的保障网又未及时建立,人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就可能放大社会张力,激化社会矛盾。
心理容易失衡。经济社会快速变革,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角色重新洗牌,有些人一时难以找到准确定位。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复杂,竞争更激烈,加剧了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面对急速的变革,一些人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一旦发现与身边的人差距拉大,就心生怨愤,甚至产生仇富、仇官等极端情绪。
出现阶层固化现象,“求上流”的渠道越来越窄。在农村,失地人口增加;在城市,因户口不同造成的用工壁垒、社保差异、待遇悬殊却普遍存在,二、三代农民工找不到归宿。房价高、物价涨、就业拼爹、办事靠关系……如果通过自我不断努力也无法实现个人目标,怎能不让人着急焦虑?
“从上学开始,压力就如影相随。”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的周志强说,在高中拼命学习,为了考上一所满意的大学;上了大学忙着考证,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上班后,又急着攒钱买房;买了房,生活的压力更大;将来,还要结婚、生子,为孩子上学赚钱、为自己养老攒钱……“什么时候才能够慢下脚步?等我退休以后都难说!”
从国企“老大哥”到下岗工人,从街头游商到门店老板……十几年来,一系列生活变故让42岁的刘晓军疲于应付。2008年,他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山东,举家来到北京,在某建材市场开了一家油漆专卖店。几年来,虽然收入比在老家时多了,但大城市的开支也大。由于是外地人,11岁的儿子上学一直没着落。去年秋天,岳父又因病住院手术,家里的日子更艰难。刘晓军的脾气越来越坏。
快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自2000年起,我国基尼系数就超过了0.4的警戒线,不同人群间收入差距拉大。普通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总觉得钱包鼓得慢,中等收入群体月收入过万元仍觉得不够花,幸福指数普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