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用在哪?
自己苦点要让孩子有出息
这是一个简陋的家。一台老旧电视机、一张裂开缝的餐桌、一个祖辈留下来的老式柜子,还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唯一值钱的是一台较新的电冰箱。这些便是刘新涛的全部家当。其实,电视机是在外打工的弟弟结婚时买的,电冰箱也是弟弟送给他的。
厨房里,放着一大瓶刘新涛做的豆腐乳,这常常是他的佐餐佳肴。
对自己抠门的刘新涛,对孩子们却很慷慨。家里较穷的孩子的衣裤有破洞、断线、掉纽扣,刘新涛便花钱托人从集镇上带回针线,凭着娴熟的裁缝手艺,用自家的缝纫机免费为孩子们缝缝补补,那种疼爱比亲生父母还要体贴入微。
山里交通不便,一年难得吃上几回鱼肉。每次托人从山下带回好吃的菜,他便请一些家境困难的孩子来家里“进补”,自家一有水果、饼干之类的零食,他便带到学校同孩子们分享。
从当年的16.5元钱,到如今的800多元,刘新涛的月工资随着教师工资调整水涨船高,然而,他的生活却没有因此有多大受益,一碗青菜、一碗咸菜、两个馒头常常是他的午餐。
贫穷的孩子没钱买书包、笔、本等学习用品,他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拿钱去给孩子们买。十多年来,他用为数不多的工资接济了20 多个家境困难的孩子。
13岁的六年级学生刘凯龙,父母常年在汉打工,家庭贫困。他说:“刘老师在学习上对我很严,生活中也很照顾我,他自掏腰包为我买来许多学习用品。”
24年来,刘新涛到底资助了多少给学生,他自己也说不清。他说:“自己苦点没事,只要山里的孩子今后有出息,我就心满意足了。”
幸福是什么?
考上大学的伢回家坐一坐
虽然只有7个学生,但刘新涛将课程安排的妥妥帖帖,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学、英文等课程一应俱全。
由于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刘新涛至今都没有成家。但是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在他的感召下,村主任刘向东来到学校兼任起英语老师。
刘向东说,他很佩服刘新涛。这么多年来,他用瘦弱的肩膀,微薄的薪水,扛起了大山深处村民们脱贫的希望。
村里的孩子们也很争气。十多年来,村里没有一个适龄孩子辍学,相继有21名孩子考上了大学,成为方圆十里大学生最多的一个村。那些考上大学的孩子每次回家,都要到刘新涛的家里坐一坐,聊聊天。每当这时,刘新涛都倍感幸福。
村民刘春荣的儿子也曾是刘新涛的学生,去年考上武汉的高校。她说,即便收入很低,但刘老师一直很负责对待,从没缺过课,村民们都很感激他。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新涛坦承也有过彷徨、动摇。但他说,他想明白了到底追求什么。“山里有我的故园,还有纯朴的孩子们。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刘新涛说,24年的坚守,并非是一种刻意追求,而是自然的延续。选择回到山里,是本能的回报;教书育人,也是一种本能的举动。
来源:荆楚网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