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打击的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有望在明年年底实现“重生”。
研究中心主任、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新中心的功能设施比从前更为全面、强大,将在中国乃至全球大熊猫保护工作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他说,新中心在保证人工繁育“优质”大熊猫的同时,还将更突出对大熊猫的野化培训以及普及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公众教育功能。
这家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原址位于四川卧龙镇核桃坪地区的巴郎河谷。3年前汶川地震发生时,由于中心所在地距震中直线距离仅约10公里,造成中心内大熊猫一死一伤一失踪。中心房屋及设施损毁严重,基本无法继续使用。卧龙的圈养熊猫随后全都转至中心设在雅安碧峰峡的繁育基地暂居。
新中心选址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耿达乡神树坪区域,距原址约22公里。新中心预计投资近3亿元,面积1000多亩,是原来的20多倍。新中心由香港特区政府援建,今年3月下旬已正式开工建设,计划明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张和民说:“新址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的结果。这里山矮坡缓,海拔从1500米上升到2500米,地质结构也很稳定,是我们在卧龙地区能找到的最安全、最适合熊猫生活的地方。海拔逐渐升高的特点也能满足我们开展科研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新中心建成后将承担起大熊猫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培训和野生动物公众教育3大功能。
截至2010年底,卧龙中心共有165只大熊猫,占全国人工繁育大熊猫种群数量的60%。新中心设计有圈舍50套,至少能容纳80只大熊猫。由于近三分之一的“卧龙籍”大熊猫都旅居海内外各动物园,50套圈舍足可以满足日后常住大熊猫的住房需求。
另外,为突出野化放归训练功能,新中心新建了野化培训圈23个,面积最大的有1平方公里。
“一只野生大熊猫的核心领地为0.3至3平方公里,我们取了一个中间的面积值来设计每个培训圈,这样能满足大熊猫野外生活需要、从而更进一步开展大熊猫野化培训。”张和民说。
张和民还说,保护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不能仅靠科研机构,只有全社会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才能真正把很多野生动物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所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公众教育非常重要。”张和民说。
新中心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公众教育,其大熊猫保护培训与环境教育中心,就是为此目的而设计的。“教育中心建成后,我们将不定期组织学校师生来到这里,开展课外培训、野生动物知识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能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张和民说,“当然,教育中心所涉及动物范围不仅包括大熊猫,也包括其他野生保护动物,它将成为一个公众了解野生动物的基地。”
卧龙保护区灾后重建规划,除新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项目外,还包括修建中国保护大熊猫都江堰疾控中心和以及扩建中心在雅安碧峰峡的基地。
张和民说,随着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其患流行性疾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为了保护熊猫,也为了能够在大熊猫流行疾病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建立大熊猫疾控中心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可能,我们希望都江堰的这个疾控中心不仅能研究大熊猫的疾病,也能研究其他珍稀野生动物的疾病,以填补西南地区野生动物疾控中心的空白。”
大熊猫是世界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显示,全球野生大熊猫数量不超过1600只。1963年,中国在大熊猫最主要的栖息地卧龙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1980年,在保护区内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开始人工繁育大熊猫,并用15年时间克服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难”问题。中国圈养大熊猫数量目前已达312只。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