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重重缘何仍受欢迎
多位律师和专家告诉记者,这一行为本身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一旦经查实,消费者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润一律师事务所律师费少凡说,“征信系统早已全国联网,想要查出比较简单。而即使侥幸逃过了审核这一关,买房人和挂靠公司之间的劳资关系也是伪造的,这种企图用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做法,从法律上讲,一旦查实,其购房资格有可能被取消。”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认为,首先,帮助员工非法购房的单位涉嫌违法;其次,购房者个人也可能因不符合购房的实质性条件,让房产证“打了水漂”,一旦被有关部门查到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房产证有可能被吊销。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斯伟江表示,我国法律规定,“纳税人对申报内容的真实性、税款计算的准确性和申报资料的完整性负法律责任”,这种伪造劳资关系的做法明显违背相应法条。
然而,明知风险重重,为何仍有人铤而走险?斯伟江说,由于“限购令”是一种政策,没有上位法的支撑,也没有比较严厉的事后惩罚措施,钻空子的违法成本比较低。
查漏补缺还需政府部门坚决出手
业内人士指出,楼市调控怎样尽可能防堵漏洞,确保政策实施的严密性、严肃性,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说,房地产调控须追求效果的最大化。虽然调控政策不断出台,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叫停”也是三令五申,但对政策漏洞的防堵还显得有点薄弱,这是调控必须加强的一方面。
专家表示,相关部门可以要求在提交完税证明的同时提供社保账户等其他证明性材料,提高违法成本,“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工资明细和纳税申报表是比较容易伪造的,而用工合同、劳工证明等一系列证明材料如果要全部作假,则比较困难”。
费少凡表示,可以用多项材料进行证明,查得更细一点,例如员工和公司之间是否有正规的劳动合同,是否正常交社保或者综保等都要查验。
吴弘认为,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对可预见的弄虚作假行为作出限制,为公众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同时,在出台限购细则时,应说明限制理由和法律依据,必要时还可将临时管制性措施上升到法律规范层面,提高法律效力。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