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博弥补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世纪遗憾
记者:作为曾经工作在博物馆一线、又长期从事博物馆研究的学者,您认为新国博对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苏东海:大馆发展的方向往往是这个国家博物馆发展的风向标。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国家”命名的博物馆,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种标杆的责任。
记者:那么,新国博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值得推荐或借鉴的?
苏东海:新国博的办馆理念弥补了我的世纪遗憾。
记者:“世纪遗憾”?
苏东海:1999年,我写了一篇《立于世界高度鸟瞰中国博物馆》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写了20世纪中国博物馆的两点世纪遗憾。一是100年来中国博物馆美学的缺失;二是中国博物馆世界文化的缺少。
记者:您为什么这么说?
苏东海:20世纪初,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者蔡元培,多次介绍西方博物馆的审美价值,但未引起社会重视,因为社会的注意力在于博物馆的教育价值。遗憾的是本世纪我们对博物馆美学的研究和美育实践做得太少了。改革开放后,不光博物馆包括学校美育在内,美的缺失状态还没有根本改观。
国博的吕章申馆长提出新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方向,从历史专题类博物馆调整为历史、艺术类的综合性博物馆的定性,我十分赞同。因为美的奉献是博物馆最原始的职能,是博物馆文化魅力的源泉。国家博物馆带头提升博物馆的艺术价值,我认为对提高博物馆的质量、深化博物馆的改革是有启发意义的。
记者:在国外的博物馆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精品,而在国内却看不到外国的文化精品,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苏东海:是的。而新国博要从展示单一的中国文化向展示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这化解了我的第二个世纪遗憾。这种遗憾是殖民时代造成的,是不可抹去的历史遗憾。然而历史向前发展了,20世纪末期兴起的文化多元化浪潮,涤荡着旧的殖民文化的恶果,冲击着新的文化霸权的横行。博物馆是文化多样性的天然平台,我国博物馆界开始引进西方文明的展览。
记者:我知道很多大博物馆,像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还有上海、浙江等馆都在以交换展览的方式引进国外的展览。
苏东海:这确实是一种趋势。
这次新国博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做这件事,动作很大。要常设亚洲厅、非洲厅、欧洲厅、美洲厅等,观众将可以常年看到多元化的文化展出。4月1日中德国家博物馆合作的“启蒙的艺术”要开展。
记者:4月26日还有个与秘鲁合办的印加文化的展览。
苏东海:接着准备推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展,同时在罗马的威尼斯宫也有一个常设的600平方米的中国展厅,从而把中外文化交流推向常设化。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系列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战略构想及其实现,对我国博物馆更加开放的改革,更加顺应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应该是有方向性启示的。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