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因有重大活动,国博4月1日全天和4月2日上午闭馆,4月2日12点恢复开放。
前门大街12号,是北京市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博物馆专家苏东海就住在这里。居室面积不大,甚至显得拥挤。但苏东海喜欢,因为客厅有一扇侧窗,从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张摄于去年春天的照片(局部)被做成了油画效果,苏东海很喜欢。
84岁高龄的苏东海不久前摔坏了腿,正在恢复期间,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新国博的关注。记者打电话联系采访时,他的夫人说:“他到单位去了。”
浸润在春日下午的阳光中,就在那间看得见国博的客厅,话题就从这扇窗户开始。
记者:国博改扩建期间,您天天都透过这扇窗户眺望吗?
苏东海:是啊。以前上班,我蹓跶着就去了。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了,就从窗户望一望。不管怎么说,我在那儿干了一辈子,现在还忝任馆里的学术委员,怎么能不关心呢。
记者:可以说,您是亲眼看着新国博诞生的。
新国博是国家文化发展的缩影
记者:当年,您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任陈列部主任;如今,您又见证了新国博的诞生。作为一个老国博,您认为新国博的诞生对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意味着什么?
苏东海:新国博是“十一五”期间最大的文化工程,是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具体表现。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苏东海:这个问题必须放在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中来看。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中国最初的博物馆诞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创办目的就是开发民智,救亡图强,教育成为它天然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是第二个时期,那时候我们学苏联,博物馆的建筑和发展都采用苏联的模式,意识形态很强,为革命服务,博物馆被赋予了很多政治使命。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余年是第三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博物馆数量突飞猛进,新建了大批历史类博物馆和纪念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博物馆的现代化成为趋势,众多博物馆都在提高质量方面下功夫;新世纪以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框架内,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
记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苏东海:对。2003年2月,原来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成立了国博。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且是在办馆理念上有了新的变化。
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文化被提升到“软实力”的高度,备受重视。改扩建后的新国博,既是国家现有“软实力”的体现,也被寄予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厚望。
记者:新国博是咱们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