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陕西杨凌区农民刘党利新建的带有降温水帘的鸡舍里,记者看到,约3万只蛋鸡住的鸡舍里不仅没有异味,还放着轻音乐。鸡有的咯咯叫着喝水,有的吃着拌有“营养品”的饲料。“这里鸡的生活质量在家禽界属于‘小康’水平吧。”刘党利笑着说。
刘党利曾是杨凌区一家保险公司的普通员工。4年前,她和丈夫一起返回农村,投资盖起了现代化鸡舍。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们又重新当起了农民。按她的话说,如今的“职业农民当得虽然辛苦,但还是有当头,我们看好未来的前景”。
“以前对搞农业,人们认识有点片面,总觉得是低回报而且周期长的行业。”刘党利说,“后来经过与几个专家的交流,觉得进行科技投入、严格成本核算、实施精细管理的现代农业,才是发展方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帮助下,我们拿出多年打拼的积蓄,办起了这个养鸡场。”
曾是养鸡行业“门外汉”的刘党利,现在谈起养鸡颇有心得。“一般的养鸡场里,一只鸡一天的饲料成本在1.4元左右。而我的养鸡场,饲料投入在2元以上,产蛋率一直稳定在99%左右。高投入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的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当地知名品牌,供不应求。”
虽然有良好的市场预期,但刘党利也有苦衷:“当起职业农民,我们搭上了全家人的积蓄,还贷了不少款。随着养殖成本的日益增长,我们收回投入并开始盈利将是几年之后的事情。这期间,鸡舍要扩建、技术要跟进、设备要更新,需要很大投入。既然选择了职业农民,我们就要在认准的这条道上走下去。”
对于“职业农民”这一新兴群体,陕西省农业厅厅长王宏介绍,目前的农业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典型农业形态中,聚集着大量将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职业选择的“专职农业者”。“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王宏说:“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农业,而职业农民则是主力军。”
据了解,陕西省将加大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到‘十二五’末,陕西将培训职业农民22万人,带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职业农民80万人,使全省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00万人。
最近几天,安康市汉滨区华心村26岁的唐小番,正在当地一家企业组织的“阳晨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学习。他是这家企业生猪育种车间主任,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他的目标是今后要在家乡建成年出栏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自己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
唐小番说,通过学习培训,他对养猪产业发展方向、规模化猪场的生产工艺、环境控制、疾病防控措施、生产技术、饲养成本分析和经营管理有了初步认识。他所管理的育种车间猪仔的成活率也稳定在98%以上。他说,他大学学的是财会专业,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想凭着自己的奋斗,跳出农村,在城里谋一份体面工作。但是通过在这家现代养殖企业的几年实践,他明白了,职业农民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了很大区别,农民也从身份概念转化成了职业概念。
“我理解职业农民的最大特点是兼备体力、脑力和一定的财力。我对当好一个职业农民还是很有自信的。”唐小番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