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农委提供的数据,目前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接近3000家,覆盖粮食、蔬菜、果林、畜牧、水产养殖、农机服务、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在全市务农农户中占到近六成。
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组织形式,还使沪郊农田里“新来了年轻人”。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说,在家庭农场里,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在松江石湖荡镇的金胜村,30多岁的沈万英以前在一家乡镇的电子企业打工,2年前从其62岁的老父亲手里接过了家庭农场115亩水稻田的经营权,年老的父母退居“二线”,丈夫在休息日可以帮助干些农活。仅在播种、收割等农忙时节,才临时请一两个季节工。
透明与公开:农民吃上“定心丸”
“组织化农业”,涉及农用地流转、各级涉农补贴及扶持政策的落实等多个关键环节。上海在全国率先以“制度+科技”为手段,在郊区建立了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三大平台,让“每一分财政资金、每一笔集体资产、每一宗农村承包地”都能接受监督,“管好三本账”。
奉贤区南桥镇南渡村村民小组的会计对记者说,农民最朴实,大道理不爱听,你要说服他,只要实实在在把账算清楚了,他们的心气就顺了。
在上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信息平台上,专辟了“土地流转”模块,实时、透明、公开地发布流出和受让信息,对流转合同进行备份和管理,对合同的执行进行监管。
在实时平台中,记者看到,承包农户可以发布自己的流出意向,包括所在村组、姓名、面积、流转方式、用途、意向价格、年限及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有受让意向的一方,就可以上这个平台,寻找中意的流出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供需配对。如果一个地块有多家中意,还可以适度合规地竞争,综合条件较好者先得。(记者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