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座“手工版古城”
记者漫步台儿庄古城时,正值炎热夏日,游人相对少一些,期间正逢2013快乐阳光童歌会在古城举办。清晨,窗外清脆的童声似天籁之音回荡在古城上空,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上午,有“乾隆”带队巡视古城人民的生活;不时有游船荡桨摇楫于汪塘、水街之间,游人仿佛穿越回百年前胜景。
这样一座惟妙惟肖的古城生活从一座被战火毁坏、历史遗存不到10%的遗迹上复活,用枣庄市副市长霍媛媛的话形容,是“非常困难”。
自2006年,霍媛媛参与了古城规划和复建的整个过程,她像抚育一个孩子般,见证了古城复活的任何一个细节。
霍媛媛说,重建工作者遍访了当时台儿庄的27位80岁以上的老人,请老人回忆战前台儿庄的模样,还请几个腿脚利索的老人,领着实地确认。复建的古城保存了原来古城95%的道路肌理、水系框架。
规划的3年间,古城重建者共收集线索12万余条,查看史料1130多本,明清小说1279本,收集到台儿庄老照片380多张。根据这些史料和实地调研,他们撰写了5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据此绘出了一幅《台儿庄古城胜迹复原图》作为建设蓝图和重建依据。
“台儿庄古城重建,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和‘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标准。在质量控制上,高标准严要求。比如砖块间的灰缝,一般古建不超过10毫米,而台儿庄古城的要求是不超过5毫米,凡专家审查不合格的一律推倒重来。”霍媛媛告诉记者。
已建成的天后宫,整个庙宇建设均出自泉州工匠之手。庙前的几根高浮雕蟠龙石柱,也都是费尽周折从泉州运来。晚清鲁南民居“保寿堂”的雕刻极为繁复,请了20名工匠,雕了3个月才完成。
万家大院“扶风堂”原来的主人是万郎中,康熙年间人,祖籍山西,当年利用漕运夹带货物,挣下40万两银子的家业,在台儿庄建起这座晋派风格的大院,使用了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复建的扶风堂,其内装修由广州市园林局设计师袁琪承揽,工程完工后,她不忍离去,辞掉原来的工作,转行经营起这家特色酒店。她说:“我在国外生活很多年,回国后在很多城市呆过,但是在台儿庄古城,我找到了我的梦想。”
“古城重建中,很多老工匠都六七十岁了,再过几年,他们的手艺可能就失传了,从这个角度说,台儿庄古城或许是最后一座“手工版古城”。”霍媛媛感慨到。
来自北京的工程师程伯利与他的妻子来这里度假。他说:“真没想到这里比江南古镇还要好。在这里庆祝我们结婚25周年,享受一下这里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