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振:圈层携手优化产业布局
2012年3月,属于一圈层的锦江区与三圈层的金堂县签约,力争到2015年,实现锦江区现代服务业和金堂县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双翻番”目标。
2012年4月,一圈层武侯区主动出击,与三圈层新津县合作,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科技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在开展深度合作。
一系列的不同圈层合作,在20个区(市)县间陆续展开。更重要的是,合作不是简单的“先发”带动“后发”,而是根据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产业,最终实现一圈层的“转二优三”,逐步退出制造业,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二圈层“强二兴三”,担当起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三圈层“兴二优一”,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
随着一汽大众成都基地、沃尔沃成都基地相继落户,位于二圈层的龙泉驿区,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17个整车(机)项目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年产百万辆整车的产能。
龙泉驿区委书记陈争鸣说,在承载先进制造业的同时,龙泉驿区还将产业的带动力辐射到三圈层。如主动与金堂县合作,在金堂建设汽车零部件加工配套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
据成都市经信委的报告显示,三圈层的成本优势、空间容量优势、环境容量优势逐一呈现,已经形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洼地”和“集聚高地”效应。
共融共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2012年,成都市正式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成都“三圈一体”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被视为成都实行“三圈一体”融合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文件要求,成都将针对三大圈层的各区县发展,适时启动包括中心城区行政区域在内的新一轮体制调整,进一步推动各圈层在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人才交流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和融合。
“从目前许多城市的经验来看,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发展空间的问题,成都也应该适时研究启动新一轮区划调整,进一步节约和优化市域空间,促进空间资源的集中使用。”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陈绍充表示,新一轮区划调整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中心城区调整,二、三圈层撤县建区,区(市)县乡镇“托管”。
发展为了人民。在成都圈层融合发展的步伐中,除了产业不断升级,圈层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地惠及民生。有关专家认为,“三圈一体”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概念,还涉及到交通先行、产业互动、公共服务同步,将真正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发挥“雁阵”经济的动能。
成都市交委主任胡庆汉介绍说,为促进“三圈融合”的大交通,成都将采取高速公路体系与开放式的快速通道体系同步建设的办法。从2012年开始,全市陆续启动一批重大交通项目,从速度与效力上确保圈层融合。未来,困扰金堂、蒲江等偏远县(市)多年的区位劣势将彻底改变,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各圈层发展将通过一条条公路、铁路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