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坐标:横轴,是一个以5年为刻度的时间单元;纵轴,则标注着发展演进的节奏;坐标象限里不同的相交点,则连接起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广安坐标中,“十一五”无疑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段。这5年,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人均GDP增长1.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安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解构“十一五”发展速度背景,毗邻重庆的广安,经济发展凸显四个字“配角经济”。如今,广安有数百户企业为重庆生产上、下游产品,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到广安观光旅游的游客中,60%来自重庆;广安销往重庆的农产品约占其对外销售的80%。
川渝合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广安发展“配角经济”的实践无疑为川渝加强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有益探索。
找准优势:
定位“配角经济”
走进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内70%的企业与重庆有着紧密的联系——要么是产品销往重庆,要么是重庆企业在广安设立分厂。
为什么广安会吸引重庆企业纷至沓来?
答案,还得追溯至2008年,新一届广安市委领导班子决定在渝广民间联系热络的基础上顺势而为——“甘当重庆配角,融入重庆经济圈”的发展定位由此确定,目标锁定为建立重庆“三大基地”,即“重庆工业配套基地”、“重庆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重庆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着力发展“配角经济”。
关于“配角经济”的定义,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有自己的思考,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区域经济体内,较小经济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和依托区域经济中心,主动承接经济辐射,为其服务、配套,以谋求自身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配角经济的实质是一种基地型配套经济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找准定位,借力发展”。
事实上,“配角”试验并不鲜见。无论是凭借毗邻香港的条件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坐标的深圳,还是依托上海每年吸引投资高达10亿美元的昆山,都成为了发展“配角经济”的受益者。
广安能不能成为“四川深圳”和“西部昆山”?
答案是肯定的。对比中,广安找到了3大优势——与重庆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地缘优势;水、陆、空无缝对接的交通优势;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反观重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重庆市主城区的企业需要大量外迁,加之重庆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呈刚性递减趋势,使得重庆农业发展约束强,重庆迫切需要寻找更稳定的农产品来源。在与重庆的对比和围绕重庆市场的需求看,广安的优势很容易找到与重庆对接的切入点。
2010年6月18日,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这一刻,媒体注意到一个事实:从渝北区到北部新区,再到两江新区,重庆的产业重心正在一路北移,而广安,恰在重庆之北。
于是,未来定位与现实选择落脚一处:广安要做重庆“配角经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