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加是不完整的”,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入世谈判终获成功
随着关贸总协定的结束,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虽然中国未能及时复关,但中国人民加快发展、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但没有变化,反而因自身的发展壮大而更为坚定。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从1995年7月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简称入世谈判。中国入世,既是复关谈判的延续,又有了许多新的内容,谈判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现有142个成员,负责管理世界多边贸易秩序,又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使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各国经济贸易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约束性也进一步严格。
与此同时,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怎么办?
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积极参与、趋利避害的方针,并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准备。
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中国的大国地位,有利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在经济上全面进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要举措。
在加快谈判进程的同时,中国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在计划、财税、金融、外贸、外汇等领域全面推行了改革,在经济生活中更多地用市场配置资源,使之更加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通过积极参加国际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了改革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素质。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和外贸排名都在不长的一个时期内上升到世界第七位,这使中国在入世谈判中的“腰板”更硬。同时对外开放的深入使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到了国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无论复关还是入世,在漫长的谈判进程中,中国领导人始终予以高度关心和重视。1998年6月17日,江泽民主席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中国入世的三项原则,第一,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这三项原则成为中国入世谈判的基本原则。
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中美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并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表联合声明。美国承诺“坚定地支持中国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9年9月11日,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在APEC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会晤时再次谈到中美世贸谈判。江主席说,中方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直持积极态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建立一个完整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的需要。我们希望谈判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争取早日达成协议。克林顿总统表示,美国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尽快结束同中国的谈判。
1999年11月10日至15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与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了六天六夜的艰苦谈判。在谈判陷于僵局的最后关头,朱镕基总理亲自出面,解决了分歧,达成了协议,使中美之间的谈判宣告结束。
此后,中国又与欧盟等世贸成员达成了协议,并于2001年9月13日,同最后一个提出谈判的成员墨西哥达成了协议。
2001年9月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入世议定书及附件和中国工作组报告书,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全部结束。
今天,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再过一个月,中国就将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十五年漫长的复关入世谈判,跨越了两个世纪。十五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五年间,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换了四任;十五年间,一批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必将写下这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