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这一天,距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已经过去了15年。
15年间,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跌宕起伏,艰苦卓绝。如此艰难漫长的谈判,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15年的谈判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程,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历程,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历程,也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真实写照。
15年间,中国从追求温饱到实现小康,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正在日益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86年到1992年:6年时间、4万个问题,紧紧围绕着四个字——“市场经济”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国民经济,也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这次会议产生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要让长期封闭、半封闭的中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
1980年,中国先后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合法席位。在世界3个主要经济组织中,只有关贸总协定我们还没有参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1982年,当时的外贸部给国务院写报告,建议参加关贸总协定。报告认为,关贸总协定是规范当时世界贸易的一个组织,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在当时的贸易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5%,同时中国与关贸总协定成员的贸易量占中国整个进出口贸易量的85%,这两个85%说明关贸总协定是相当重要的。中国参加与否,它的各种规则对中国都有直接、间接的约束力,所以,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地位对我们是有利的。
1982年11月,中国政府获得关贸总协定观察员身份并首次派团列席了关贸总协定第36届缔约方大会。1982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申请参加关贸总协定的报告。从1982年至1986年近4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84年4月,中国成为关贸总协定特别观察员。1986年1月10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会见关贸总协定秘书长邓克尔时,表示希望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
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代表中国政府,向关贸总协定递交申请,要求恢复中国的缔约方地位。至此,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拉开了序幕。1987年3月,关贸总协定理事会成立了“关于中国缔约方地位工作组”,同年7月任命瑞士驻关贸总协定大使基拉德先生为中国工作组主席,同年10月中国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开始了中国的复关谈判。
按照关贸总协定的规则,中国“复关”谈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中国的外贸体制进行审议,第二个阶段是实质阶段,进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并起草议定书。第一个阶段的谈判进行了8年之久,仅仅审议中国外贸体制就进行了6年。
中国首任谈判代表团团长沈觉人回忆道,对中国外贸体制的审议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审议,当时中国还是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而关贸总协定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国际多边贸易组织。当时,各国代表提出的问题,很多是这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的差别所带来的。比如,你们计划怎么制订,你们的价格怎么定。那时,中国的价格大部分是国家制定的,关税也比较高。
一位参加中国复关入世谈判10年的同志回顾说,在审议中国外贸体制时一共提出了4万多个问题,但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承诺不承诺搞市场经济的问题。
“市场经济”,对中国复关入世来说,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这一问题在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也不断被触及。在中国复关谈判初期,市场经济在中国还是理论上的禁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1978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仍然延续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
复关谈判中,美国代表说,世界上只有两种经济,一种叫计划经济,一种叫市场经济,没听说过商品经济。欧盟的代表说,他们翻了词典,英文里没有商品经济这个词,请中国代表给予解释。由于“商品经济”这几个字,使中国复关谈判的外贸体制审议迟迟得不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