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追求难
“真正在国内市场赚钱的外资,不是成立合资公司,而是参股中资保险。因为具体至外资保险的管理权,或者中外各半,但是冲突不断;或者旁落外资,但是水土不服。”在谈及外资保险盈利难的瓶颈时,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如是表示。
统计显示,2010年近7成合资寿险经营亏损,合计亏损额达到17.2亿元。盈利合资寿险公司包括中宏人寿、太平洋安泰人寿、信诚人寿、中意人寿、友邦保险、招商信诺人寿和中英人寿。绝大多数合资寿险公司还是亏本经营,经营超过10年的中德安联人寿与金盛人寿去年分别亏损2.94亿元和7689.2万元。
太平洋安泰人寿董事长施解荣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寿险公司7年盈利通常是在市场相对成熟、金融环境比较稳定、寿险公司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的一种预测。国内保险市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各家寿险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不尽相同,以致在机构、队伍建设和业务发展重点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 “如有的外资股东坚持追求产品利润率及稳健经营,但某些中方合作伙伴基于资产短期增值,要求保险公司在新产品投放、渠道建设与分支机构布局方面加快速度,反而忽略经营利润。 ”
郝演苏指出,从股东结构看,绝大多数外资寿险公司采取“金融+实体”的股东组合模式。结果就是,有些外资寿险公司是外方股东当家,有些则是中方股东干预经营。由于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经营方式差异较大,因此很容易导致寿险公司在管理和决策产生波动。作为金融机构来说,业务规模越小,抗风险能力就越弱,盈利就越难。
战略大调整
2008年的AIG危机,使得外资保险的代表友邦保险快速失去与中资保险抗衡的底气和资本。在香港单独上市之后,友邦正在经历品牌重塑和业务重组。但就是在这样的态势下,友邦保险的市场份额依旧在外资寿险中领先,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友邦的底蕴雄厚,但另一方面显示出其他外资寿险发展的乏力。
金融危机使得外资开始重新审视在国内保险市场的策略。苏黎世保险的高管在回答境外媒体对于苏黎世集团参股新华人寿和设立苏黎世保险所获得的不同成果时坦言,从收益上看,参股中资保险确实取得一定成果,但外资进入国内保险市场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并需要根据政策的变化边走边看。此言可谓道出众多外资保险的心声。
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成为退出国内保险市场的先行者。改制后的光大永明人寿立刻实现业务的大发展,中方股东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不再是“带着外方股东的镣铐跳舞”。纽约人寿、荷兰国际集团紧随其后也退隐。还有不少选择持股而不退出,如法国安盛之于金盛人寿、澳大利亚康联之于交银康联人寿。瑞泰人寿在经历多任股东变化之后也基本趋于中资化。
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外资保险最大问题之一在于难以在全部职位找到合适的人,尤其是高管、精算人员以及分支机构和中层管理人员。员工流失率更是让他们头疼,有7成外资保险公司反映员工流失率在10%到24%之间。
“保险业还有进一步开放的空间,有竞争才能发展,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外资能够把更多看家本事拿出来。 ”郝演苏指出。但面对众多外资从10年前的高调入市到如今的无奈退出或者股权稀释,对于国内保险业而言,是喜还是忧?保险业全面放开的宗旨,又达到了多少呢?这一切恐怕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和考察。(纪云飞)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