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装备保障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熟悉朝鲜战争的人,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礼拜攻势”“月光攻势”不会陌生。
由于后勤补给的困难,志愿军战士只能携带5天的干粮,仗打到第7天就不得不回撤,否则就可能陷入弹尽粮绝的险境;由于空军力量薄弱,志愿军一般利用有月光的夜晚发起攻击,在避免遭受美国空军攻击的同时,发挥自身夜战的特长。
“后勤和装备保障不足,是我们最大的弱项。”当年的志愿军师长、88岁的刘振华老将军说,“后勤和装备,不仅是军队实力的体现,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那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能取得朝鲜战场的胜利殊为不易。”
建设强大的后勤和装备保障能力,是锻造一支强大军队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党中央、中央军委采取一系列举措:
——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推进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动发展,统一军民产品和技术标准,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
——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体系,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组织领导制度,完善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工作格局,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功能,加强国防动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形成国防动员合力。
——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国防科技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2007年新年刚过,经中央军委批准,济南战区正式实行大联勤体制。这种打破军兵种专业和地域界限,统一整合、集约使用后勤保障力量的新体制,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后勤体制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与军队内部减少保障层次、优化资源配置、精简保障人员同步,我军借助地方力量、依托社会资源推行保障体制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也取得新的进展。
2007年建军节前夕,走过了80年辉煌历程的人民军队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全军军官第一次配发了礼服,第一次采取了礼服“单量单裁”、常服“套量套测”的方式……
与军装更新换代一样,官兵们的吃、住、行、医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间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军人的伙食标准自改革开放以来提高了23倍,基层官兵的饮食结构已由温饱型发展到了营养型;边海防一线,昔日的木制、铁塔式哨楼,已被永久式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哨楼所代替;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把全军众多医院连在了一起,患病官兵即使身在边防,也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专家诊断;即使在青藏高原,先进的取暖设备也能使海拔三四千米的营房在冬季保持20摄氏度的室温,官兵不再靠烧牛粪取暖……
从自成体系到三军联勤、从自我保障到社会化保障,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在面向市场的转变中朝着既定目标推进。
今天,全军5000多个营区实行供水供电供热等社会化管理;160多个单位停开了通勤班车,依托地方公交资源保障;96%的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全军各部队还撤销了2000多个食堂的人员编制,60多万人的饮食保障改由社会承担……
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后勤保障格局,已经展现在三军将士面前。
2007年初,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歼-10飞机公开亮相,标志着我国能够独立研制生产新型战机和武器系统。
作为军事斗争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建设顶层设计得到高度重视,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稳步拓展,综合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向着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方向加速推进。
目前,人民解放军已初步建成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空海结合、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第二炮兵装备体系,综合集成、一体化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
随着一批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精确制导弹药、电子对抗装备陆续装备部队,人民解放军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