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开鞋店13个年头,见证了这条街治安状况的转变。自从有了便民警务站,吵架、纠纷、小偷就基本没有了。”鞋店老板唐平对记者说,“什么是幸福?警察给我们一个安心做生意的环境,钱好赚了,日子过得好了,这就是幸福!”
从2011年底开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强基固本、长治久安,通过深入调研论证,提出全面推行城镇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拉萨市率先启动便民警务站建设,并于年底在拉萨市区首先建成135个便民警务站,每个站平均配备37名干警。警务站把各地的服务管理分成一个个网格,形成“3分钟警务圈”,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随后,又在各地区所在地和所有县城共建成698个便民警务站,突出维稳处突,各站点之间联网联勤联动,全天候24小时执勤巡逻和便民服务,确保遇有突发事件,在3至5分钟之内妥善处置。同时,不断深化网格化管理内涵,拓展到社区、居民区、村民组,延伸到寺庙,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统计显示,2013年,西藏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92%,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9%,各类矛盾纠纷同比减少29.7%。
“按照 警务综合化、防控全时化、警力街面化、覆盖网格化、服务便捷化的要求,西藏全区698个便民警务站承担了治安巡逻、接警出警、交通管理、服务群众、法制宣传、掌握动态、备勤处突七项主要职能,既强化维稳处突,又突出便民服务。”西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汪留国说。
驻村工作队夯实维稳第一线
“早上九点多,我和驻村的同事们自备干粮饮水,冒着风雪再次驱车深入4村。村民们此时多在秋季草场,居住十分分散,十里八里的草场坡上有几户牧民居住,加上又没有通信信号,工作队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途经懂雄果村的时候,我们去看望了村民索扎90岁的老母亲。老人的眼睛由于年迈加上雪山反光的刺伤一直不好,我们给老人带去了眼药水,送去了五百元慰问金。”
这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那曲地区巴青县贡日乡4村工作队队员王保雄驻村工作日记的内容。王保雄2012年从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西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工作。来拉萨不到1年就作为驻村干部被选派到了海拔4800米的贡日乡4村。
西藏地广人稀,农牧区人口占了80%以上,有的乡镇面积相当于内地几个县的面积,干部只有10多人,难免出现服务不到位、矛盾隐患发现排除不及时问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邓小刚说,“没有广大农牧区的和谐稳定就没有整个西藏的长治久安。做好西藏的工作,重点难点在基层,着力点也应该放在基层”。
2011年10月,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部署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连续3年每年派出两万多名驻村干部,4人一个工作队,进驻全区5464个村(居)委会。驻村干部与当地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完成好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等重点任务。同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引入寺庙管理领域,把寺庙作为基本社会组织,选派7400多名优秀干部进驻全区1787座寺庙,实现了干部驻寺工作全覆盖,落实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确保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全区动员部署会上表示,这一系列举措是着眼于筑牢城乡发展稳定根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过去是干部动嘴,群众跑腿;现在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那曲地区一位村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