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奔腾,北黄海潮起。江海交汇,奏响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
丹东,依鸭绿江而生,傍北黄海而兴,中国版图东部一个极富特色的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东端起点,东北东部(12+1)城市群的共同出海口,东北沿边对外开放先发地区,未来十年中国最具增长爆发力的新兴城市。
面朝黄海,潮起帆扬。从2003年国家启动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丹东凭借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后发优势,在沿江沿海130公里黄金岸线摆开开发开放主战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港航经济,一跃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东部城市群交汇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是丹东奋起赶超的十年,也是跨越的十年,更是辉煌的十年。十年间,丹东秉承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89.85亿元跃升至2011年的888.66亿元;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1.67亿元增至2011年的103.8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十年间,丹东转身向海,依托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放新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和“文明、生态、繁荣、富裕”的宜居佳地,大气秀美的新丹东实现了由“助跑”到“起飞”的历史性跨越。
特别是最近三年,丹东迎来三大历史机遇,集国家政策倾斜、地缘经济优势、产业后发优势的万千宠爱于一身,聚焦了全球工商业的目光。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这一战略的东端起点,沿江、沿海、沿边的丹东以其独特的区域特点,引起世人瞩目,当年接待的国内外考察团数量超过了过去10年。
也是从2009年开始,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接踵而至。“十一五”后三年,丹东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总和!东北东部铁路、丹东至大连快速铁路、丹东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丹东至海城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两条高铁、四条高速、一座港口、一个机场,历史性奠定了丹东作为东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城市地位,经济腹地骤然拓展到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随着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构筑完毕,丹东特殊的开放优势转化为集聚要素、配置资源的巨大吸纳力和辐射力,国内外资本纷至沓来。
2012年8月初,国务院批复《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出台的区域性对外开放规划。《规划纲要》把东北东部的对外开放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加以规划,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发挥毗邻俄朝的地缘优势,以东北东部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契机,促进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以沿线重点城市为基础,以丹东港为依托,建设东北地区新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换言之,丹东应当也必须成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先发城市和样板地区。
2012年9月28日,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到丹东进行工作调研时强调,要本着“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科技兴海、强化特色;生态优先,人海和谐;开放合作,大胆创新”的原则,努力将北黄海区域建设成新型临港临海产业基地、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以及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实验区,实现沿海经济带黄渤海岸协调发展。他鼓励各地干部,要继续积极推进北黄海区域海洋产业集群化步伐,支持规划区内各类产业园深入挖潜,建设特色海洋经济园。要加快建设丹东新城区,产业和城市互相依存、互济共生,着力培养沿海临港城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产城融合、产城互动。
王珉对丹东在北黄海区域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寄予厚望。他指出,丹东要着力构建一流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平台,加快综合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一流的保障平台。要坚持严格持续的海洋生态保护,逐步建立完善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障体系,着力营造人海和谐的良好发展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将海洋经济发展与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和支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以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着力依托民营经济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妥善处理与周边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协同配套关系。坚持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切实把北黄海区域建设成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和改革开放的先导区。坚持以更加优惠更加开放的政策带动北黄海区域全面开发开放,引导各类要素投向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通过北黄海区域的深入开发建设,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为沿海经济带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辽宁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海洋经济新格局,步入沿海经济强省行列。
丹东以国家意志为推动力,担负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东端起点、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开放龙头、东北东部经济带出海口、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实验区的历史使命,丹东责无旁贷。
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丹东怎样把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朝黄海,海纳百川。辽宁沿海乃至东北亚经济圈都听到了丹东的铿锵足音。按照“全域开放”大格局,搭建对外开放大平台,沿江沿海192.86平方公里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34.92平方公里纳入重点支持区域;以“全域开放”为支点,贯通东北亚的物流大通道,仓储、商贸、旅游、保税、出口加工及各类服务业涵盖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及内蒙古和河北省东部,对外辐射韩国和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丹东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个,创历史最高水平。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丹东港大型矿石专业化泊位和100万吨海洋工程船坞等临港工业项目,汽车产业基地和软件信息产业园等环保型高科技项目,以及东港的绿地能源、凤城的博斯亚糖业、宽甸的亿龙新材料等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丹东显现出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配置资源的巨大潜力。
借力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丹东正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沿江沿海公路景致如画,园区连绵,这里是丹东开放型经济最火热的战场、最前沿的阵地。昔日荒滩野地上崛起的临港产业园、仪器仪表园、城市新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丹东从助跑到起飞的躁动。今后数年,丹东把黄金坪经济区和中方边境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开放重中之重,抓住“世纪机遇”,造势先行、乘势而上,迅速使丹东成为全球开放关注的焦点、投资的热点,在大开放中配置优势资源,引进创意研发、物流配送、金融保险、咨询中介、服务外包、会展等高端业态和大型现代服务业企业,积极打造除沈阳、大连外的辽宁第三大金融区域,从根本上助推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
以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为标杆,丹东以“四城联创”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形象与功能,构建大气秀美城市,建设文明、生态、繁荣、富裕的宜居佳地,打造软硬俱佳的开放环境。今年初,“国家园林城市”桂冠花落丹东,熠熠生辉。今后,丹东将进一步合理利用沿江沿海环境资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优化的有机统一。加快丹东新区建设,全面启动老城区“翡翠湾”改造,积极引进提升城市形象的大项目,高标准打造高端金融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高档居住社区。
北黄海开放,历史性地把丹东推向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标志着丹东从辽宁沿海一极向世界级经济圈重要支点的重大跨越。在全球市场大融合、生产要素大重组和国内外产业大转移背景下,丹东沿江沿海蓄势待发。(记者 刘策 通讯员 王鹏)
实习编辑: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