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研讨会上,唯一儿童代表、南京市24中初一学生高文静发言时,眼含热泪呼吁城乡儿童权益平等:“城里孩子有优越感,对外来工子女有些瞧不起。他们总爱扎堆玩,偶尔和我们说话,也是炫耀衣服是什么名牌,文具多么贵,彼此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
来自山东枣庄农村的徐州市阎沃小学六年级学生闫华告诉记者,她爸爸经常叮嘱自己,除了学习,其它吃穿玩都不要和城里学生比。这让她从心理上对城里学生有了距离感。
跟着打工父母进城的孩子,即使在城里读书,日常的生活也和城里孩子大不相同:父母在菜场卖菜,他们就趴在菜摊上写作业,忙时还要搭把手。晚上七八点钟父母收工,他们才能回到出租屋,吃晚饭经常要到九点多。
心理学专家指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他们一只脚已迈进城市,但从心理上,还远远没有融入城市。”
徐州团市委权益部部长谭超英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子女理应享受同城待遇。
真正成为市民,比孩子进城读书更加艰难。南师大社会学系教授吴业苗分析,农民工子女与城市之间的鸿沟,不是单纯教育层面所能解决的,社会保障、文化认同等都有待完善和提升,教育公平是基础。“现实中,最大的障碍是经济问题。一些农民工最终选择回乡,主要是因为在城里买不起房子,安不了家。”
大量农民工虽然举家迁入城市多年,但在城市里却依然没有“根”:一无户口,二无房子。刚把孩子送入徐州开发区实验小学的沭阳农民工张波告诉记者,他虽然在徐州打工十年,但月收入3000元左右,买房子毫无希望,户口也进不来。
据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有1/5处于流动和被流动状态。城镇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涉及1000万人口流动,其中1/6是适龄儿童,这对政府的资源分配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布局等都带来了挑战。值得期待的是,依照国务院办公厅最新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将于年底前出台。教育政策破冰,为“小候鸟”融入城市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