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日。在南京干瓦工的淮安人钟国诚、田慧娟夫妇看着城里孩子高高兴兴到学校报到,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我们出来6年了。刚出来时儿子2岁,现在都上二年级了。我们也想把他带到南京上学,可想来想去不现实。入学手续很繁,我们不一定符合条件;孩子上学放学没人接送,放学后没人照管;经济上也承受不了……”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各级政府为外来工随迁子女入学出台了大量保障措施,以确保100%有学上。但政策受惠方的感受却是:进城上学的路太远、太坎坷。大部分孩子只能在寒暑假进城和父母短暂团聚,开学了,必须回老家读书,成为一群特殊的“小候鸟”。
我省有关部门统计,在各级政府、教育、妇联等部门努力下,全省2000多万学龄儿童中,已有约80万流动儿童进入父母务工城市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家留守(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1年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尚有近90万人。
南京市白下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市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采取“零拒绝”政策,保证适龄儿童有书读。“只要‘五证’齐全,他们可先到附近学校登记,学额有空余优先安排;如果学额已满,区教育局会为他们统筹安排。”
记者了解到,“五证”指务工证明(劳动合同、营业执照等)、暂住证、独生子女证、户口本、转出地学籍证明。南京市教育局信息办主任王京表示,“五证”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全国都一样。
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聚的公办小学,该校500名在校生中,有68%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长谭玲娣介绍,只要符合入学条件,来校后学费、杂费全免。“城市学生免的,他们也一样免,和城里孩子一样,只要缴80元的综合实践费。”
凭“五证”入学的政策,为“小候鸟”们融入城市打开了方便之门,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来说,“五证”的门槛并不低。
在南京金宝建材市场蹬三轮车的安徽安庆民工张顺东告诉记者,他来南京已有7年,靠为客户拉货谋生。“像我们这种打零工的,哪来务工证明啊?”记者了解到,民工子女“五证”不齐的,多卡在父母的“务工证明”上。除临时工、小商贩外,就是应聘到企业打工的,不少人连劳动合同都没有。
白下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城市教育资源有限,“五证”是硬杠杠,不齐的不能纳入政府必须安置的范围,他们可自主择校,但这需要和学校商量,并缴纳一定的借读费。
在南京板桥一家菜场卖菜的安徽人张耀说,他的孩子入学时,学校提出要收取每学期1000元的捐资助学费。“这样算下来,六年要缴1.2万元。这个费用我承担不起。”
记者调查中发现,即使“五证”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去学校报名时往往也会遭遇“学校名额已满”的拒绝。谭玲娣透露,农村孩子往往存在成绩较差、家庭教育缺失等特点,进来后会拉低学校的总体成绩,甚至会影响正常招生,所以有的学校不愿接收,这是客观事实。
那么,已随务工父母进入城市读书的孩子生活学习状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