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疏浚护养机制不再一填了之
“最近,一些地方别出心裁,把城里的建筑垃圾运到乡下填埋所谓臭水沟,看似为了治污遮羞,实则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以牺牲原来比较完整的排水体系为代价的。”泰州市水利局工管处处长吴刚解析说,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想怎么填就怎么填,结果是填到哪哪“倒霉”,过去常见的那些清波粼粼的村庄河道、水塘正呈现加速消失态势,很多地方百分之八九十的河塘没了。
“‘垃圾围城’固然要找出路,而废弃河沟、水塘也要整治。但不管怎么样,都不能简单地一填了之,把一个问题变成另外一个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城市想出类似两全其美的“创新”,不少基层水利工作者呼吁,为城市垃圾找出路,不能以牺牲农村河道为代价。
河流,河流,关键要“流”。可喜的是,为防止城乡河塘陷入“边治理、边污染、边消失”的怪圈,我省不少城市积极探索疏浚整治新机制,着力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为河塘流淌找“去路”。南通围绕疏通千年濠河水系,先后投入近百亿元,不仅搬走了沿河40多家企业,还打通了进水排水通道,整个水系直接与长江连通,形成自然循环,被评为国内治理城市河道典范。张家港3年前开始拆坝建桥,头一年就拆除农河阻水坝头1100条,河段再次串通成流,重现“水乡风景”。
疏浚好了,还得有人管,建立长效机制。无锡2007年在全国首创的“河长制”,如今已被引入了全省农村河塘疏浚整治与浚后管护,一些地方还将河塘疏浚整治管护与评优提级挂钩,河道管护出现问题将被一票否决。高邮、靖江、海门等地探索“以河养河”、“以塘养塘”的思路,实行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水产养殖、河坡开发相结合,不仅阻遏了随意填埋、侵占河塘的现象,还开辟了河道管护走上良性循环的新“水道”。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