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大多态度不积极
记者调查后发现,对这一新政,公立大医院的“掌门人”大多持谨慎乃至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担心,多点执业会给自己医院的科研、医疗与教学带来冲击,医院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无法保持。
一家省级大医院的高管表示,“站在医生的立场,我赞成多点执业;站在管理者的立场,我认为医生多点执业弊大于利。”这位同时也是外科“一把刀”的高管道出了顾虑: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发生“吃里扒外”的事怎么办?譬如我院专家,在本院做一台手术的收入,肯定不如在外院做一台手术获得的提成多。允许多点执业,专家就有可能把本该在我院手术的病人介绍到外院去,“一个两个不要紧,多了肯定会影响医院收入,而管理起来有很大难度。”
“说实话我有顾虑,担心万一放开会收不住。”另一位大医院“掌门人”坦言,“搞医生多点执业后,病人或多或少会被分流,对医院来说当然不划算。不仅如此,医院和医生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变化,处置不当,人心会散了,队伍难带了。”
这位院长告诉记者,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院方承担了医生应该交纳的社会保险、工资和其他福利。“公立医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为医生的科研创造条件,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专家,怎么会白白地让别人受益呢?注册多点执业的大夫,哪怕只用20%的时间和精力为别的医院服务,我也觉得不划算。”
叫好不叫座缘于体制障碍
“归根到底是体制上的障碍。”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陈家应教授分析,医师多点执业之所以叫好不叫座,主要在于相关配套政策滞后。
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生是自由职业者,多点执业不存在体制障碍,而我国公立医院的医生都是“单位人”,享受单位所有工资福利待遇。这一身份不改变,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江苏省医学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的评价是:“医师多点执业,如果没有体制性问题的根本改变作前提,只能像是一朵看上去很美的花。”胡晓翔分析说,以“谁培养,谁受益”的社会用人准则来看,医院主张自己的“人才私有权”并无过错。所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对多个执业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分配进行研究和界定。
多点执业带来的潜在风险防范,也是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多加考量的。“比如做难度较大的手术时,如果异地执业医师来去匆匆,术前检查准备不细,一旦出现问题了,责任谁来承担?”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刘小冰评析说。
业内人士的普通观点是,在卫生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强制、引导和鼓励措施之前,这项惠及广大患者的举措恐怕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刘沈林表示,“要有细化的规范,才能落实好这项政策。”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