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向京沪发起挑战
2012年,广东省不仅第4次位居GDP总量榜首,而且继续巩固了全国GDP含金量三甲的地位。
广东省2012年GDP总量达5.7万亿元,近5年来平均增长10.2%;人均GDP约合8550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水平”又近了一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和13.4%,超过GDP增速。虽未公布基尼系数,但数据显示,广东城乡收入比由3.15:1缩小为2.87:1。
过去5年,广东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于2011年开始编制实施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广东省财政共投入民生支出17020亿元,占支出总额的比重从53.1%升至65.8%。
改善民生、增加收入提纯了广东的GDP含金量,扩内需、调结构则扭转了广东一度跌出GDP含金量前十位的命运。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2007年以来,广东省大力扶持金融、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将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1∶49.7∶45.2。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建设,引领带动广东省提升开放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广东省计划: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力争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届时广东省或将向GDP含金量榜单上京沪的座次发起挑战。
目标:让居民收入增长超越GDP
2012年,GDP总量增速最低、仅为7.5%的上海,第4次摘取了GDP含金量的桂冠。与西部省份动辄12%、13%的高增长相比,上海市的增速确实很低,甚至低于2011年全国的经济增速7.8%。
但过去5年,上海GDP年均增长8.8%,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07年的23623元、10222元提高到2012年的40188元、17401元,年平均增幅高达11.2%。收入与GDP年平均增幅之间的差距高达2.4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
如何让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更多为全体居民共享,是长期困扰各地经济决策者的难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极大损害了世界经济的元气,削弱我国的外需。我国也一度采取力度较大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国民经济维持8%的增速。
在这样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下,如何稳增长,又能提高收入?这给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上海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海成功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市决定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痼疾投资“依赖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过5年的努力,上海经济对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减弱。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0%,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70%以上。相比之下房地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7.7%下降到2012年的5.4%,
上海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更有力地改善民生将是今后5年的主要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综合统计各地经济数据发现,2012年,在31个省份中,19个省份人均收入增长水平超过GDP增速,占比高达61%。耐人寻味的是,这19个省份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尽管中西部省份GDP增速较高,但居民收入增速却未能相应跟上。
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上海、广东,包括安徽、江西、广西、四川在内的13个省份,均提出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或力争高于GDP增幅的民生目标。尽管多个省份政府的GDP增速目标仍然保持两位数,但显然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经放弃“GDP崇拜”,开始关注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