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中”号角吹响了!收入分配改革时不我待
中等收入者标准需统一
“扩中”的复杂性之一,恐怕也是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中等收入者”。究竟收入多少算中等收入?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统一的、能够获得广泛接受的界定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关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统计方法和标准有20种左右。有研究比较发现,这些标准本身范围非常宽泛,不同标准之间差距非常大。以个人年收入的上下限为例,这些标准就包括“1.63万元-3.73万元”、“2.2万元-5.7万元”、“2万元-16.7万元”、“3.4万元-10万元”等。加上各个省区市以及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制定的标准,那就更是众说纷纭了。
标准不统一,常常会引发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和焦虑。2010年6月,在一份《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中,研究者沿用国家统计局2005年制定的界定标准,将北京中等收入者人数认定为540万,占北京市户籍人口的40%以上。然而,在被认定的中等收入者人群中,有68.7%的人并不认可自己的“中等收入”标签。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产业竞争力蓝皮书》,其中认为,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结论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自己陷入了“中等收入者陷阱”。
怎么把中等收入者的标准统一起来?很多专家建议,应由发改委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会同权威学术机构,制定发布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数”,用以衡量我国中等收入人群的分布和发展状况,监测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指导。
关键在收入分配改革
“今年是中共十八大召开的重要一年,社会对改革有很大期待。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对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形成广泛的改革共识、提振社会对改革的信心,意义重大。”迟福林表示。
这位被誉为改革智囊的学者,近年提出了“第二次改革”的理论,他认为未来5-10年,中国面临着走向消费主导的重要历史机遇。为此,需要明确提出以消费主导、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二次转型与改革。而收入分配改革就是二次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十六大以来,中央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就非常明确,即“提低、扩中、调高”。但相比于“提低”和“调高”,“扩中”的工作更加复杂,既不可能通过再分配中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实现,也不可能简单地通过税收杠杆来实现。“培养中等收入群体,首先要从收入分配改革入手,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概括讲,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去制定具体的收入分配制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表示。
目前学界的看法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面临多重挑战,如大规模减税减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垄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
“由于利益关系的固化,收入分配改革越往后拖越被动。”迟福林说。他呼吁政府尽快制定和出台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具体确定改革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考虑到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财政税收、国有垄断行业、公共服务领域等多个部门,他建议由国务院领导牵头,组成收入分配改革领导小组,有效地协调改革方案中的部门利益和相关事宜。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
相关新闻:
普通老百姓看三明两会 盼低收入群体有房住全国两会在即 收入分配等十大热点最受关注
今年北京居民收入预计增长7% GDP目标为增长8%
统计局:2011年居民收入农村增速快于城镇
新疆去年财政收入破千亿元 民生支出占七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