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走出去”逢难得机遇 外储或起更重要作用
中国海外投资风险警报频发
近期,有报道认为中央企业在海外盲目投资、缺乏监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坦承,的确有少数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了亏损,他表示,中央企业“走出去”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此,邵宁指出,一些企业境外经营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境外资产管控体系不完善,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经验不足,境外资产损失时有发生。
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潮,海外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在累积。近期,商务部密集发布针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预警。据媒体记者对公开消息初步统计,仅今年1月至今,商务部驻亚洲、欧洲、西亚、非洲的机构就发布了相关预警提示信息近20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不已,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社会治安环境令人担忧。年初伊始,我境外施工人员接连发生遭劫持和绑架事件。
和振伟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近期比较突出的风险主要还是来自政局动荡。他分析称,其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政治格局动荡,不稳定。第二,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仍存戒备,认为中国的并购会对其构成威胁。对此,他建议,中国企业需“内外兼修”,风险防范能力亟待提高。首先,尽可能的选择政治稳定的国家进行投资,其次,从企业自身来讲,可以通过在国内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例如,通过一些专业公司和专门承担政治风险的金融机构,来寻求企业对外投资政治上的风险的帮助。
他特别指出,对于央企来说,其资产是国有的,其对外投资的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因此更应做好防范风险的预案,加大收购并购的成功率。
用好外汇储备 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正在加大。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为688亿美元,总量为全球第二,目前中国在海外共有1.3万家企业。而这些企业如果使用人民币投资面临着外汇升值的风险。
2011年,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用好外汇储备,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建议》的提案。全国工商联提出了利用外汇储备,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建议:一是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运作外汇储备支持企业“走出去”。例如,国家可以拿出部分外汇储备存在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与银行签订专项外汇存款协议,银行保证回报率不低于美国联邦政府同期国债票面利率,银行对企业投资进行评估,并直接贷外汇给企业用于对外投资。二是利用外汇储备,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建议拿出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专门支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合作业务。
业内通常认为,减少巨额外汇储备有两种思路,一是减少“双顺差”,二是将外汇储备借给中国企业,用于国际投资。和振伟对中国网财经中心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具备资金和国内市场两方面的优势,就要学会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他分析,首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3.2万亿美元。在国家“走出去”战略方针指引下,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支持。目前,中国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国外开展海外并购,这种情况下,就会自然的用到外汇储备,所以中国外汇储备会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向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购买美国国债。
据报道,去年12月15日,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对此给出建议:“金融机构可以承担一部分外汇管理的责任。通过把部分外汇储备借给商业银行或者政策性银行,来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大的汇率风险,即使收益率达到10%,如果人民币升值5%,净收益率只有5%。影响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担心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如果用外汇直接投资便可解决这一问题。”他建议,可以开拓外汇储备管理和使用新的思路,调动国内各专业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我们丰富的项目开发融资和评审管理经验,比较贴近市场和客户,同时掌握企业的大量项目信息。可以把外汇储备借给国内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除金融机构购汇外,还可采用储备注资、委贷、货币互存、外储借款或定向债等多种委托投资方式,用于商业性和政策性的‘走出去’融资。”
来源:中国网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