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私人财富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中国财富管理方兴未艾。百姓的理财需求渐渐从单纯追求保值增值的资产管理,升级至与人生目标息息相关的财富管理。较为严峻的通胀形势则成为这一需求升级的“催化剂”。
新富阶层崛起 中国财富管理需求升级
刚满30岁的梁先生这几年靠着芯片封装生意赚到第一桶金,置下的四套房产也升值不少,一家三口的生活在四川当地算得上优裕。“我当然希望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孩子享受好的教育,出国留学开阔眼界,我和太太退休以后也能保持现在的生活质量。可我不是富豪,没有一个好的理财规划,这些愿望未必能实现。”
梁先生是我国新富阶层的一个缩影,他们日趋强烈的理财需求让我国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拉开序幕。
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近日联合发布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的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约72万亿元,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到约18万亿元。
“有钱才有财富管理,中国近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许多人都面临财富管理的问题。”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在日前举行的“2011陆家嘴论坛”上感叹,从世界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就开始有财富管理概念。中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美元,财富管理意识越来越强。
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周宏亮介绍,从广泛的概念来说,财富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和理财管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人集中于理财管理,理财是资产管理的一部分,资产管理又是财富管理的一部分。“在新富阶层的带动下,中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正在逐步从购买理财产品、追求资产管理向更高境界的财富管理升级。”
与此同时,“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也逐步取代追求短期获利观念,日本理财专家山口胜业说,财富管理需要“全生命周期”,这一理念旨在化解“生”与“死”带来的理财风险,防止出现“人还在,但钱已经用完了”,“遭遇意外死亡,家人陷入经济困境”。
需求趋向多元化 财富管理延伸海外
在过去十年里,房地产投资一直是国内财富管理的主要方式。但不断加码的楼市调控,正在改变这一局面。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今年以来处在持续震荡中。复杂的市场环境令财富管理配置的合理性日趋重要。
银行理财、基金专户、阳光私募、私募股权基金……不少金融界人士都深切感受到中国百姓风险分散,多元化资产配置理念日益强化。
从与全球大宗商品挂钩的黄金、原油基金,与澳元等强势货币挂钩的理财产品,到愈演愈烈的海外买房潮,我国新富阶层的财富管理需求开始呈现出跨市场、全球化资产配置的新趋势。
华安基金董事长俞妙根说:“之前老百姓的钱有限,只会关注中国市场,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就有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进行均衡配置。”
此外,随着股指期货的稳步推进,进入“对冲时代”的资本市场让中国财富管理渐由单向迈入双向——市场上涨能赚钱,下跌也能获得绝对收益。
中国百姓对各类资产的旺盛需求催大了财富管理市场,成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也成为这些机构金融创新、产品创新的原动力。
外资金融机构同样不会放过中国财富管理的大蛋糕。摩根士丹利亚太地区净值客户业务主管莱斯利·麦克斯说:“上海希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毫无疑问,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必须参与进来,这对整个行业都非常有利。希望这些机构能够从海外财富管理中心、海外金融机构那里把资金带进来,让上海成为更加发达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