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1月20日正式公布。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不但在四季度扭转了增速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全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然而,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转变发展方式仍待实质突破,2011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考验。
经济步入“自主增长”轨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9.2%的增速后,2010年又比上年增长10.3%,创下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更令人欣慰的是,前三季度增速逐季回落的中国经济,增速在第四季度出现反弹,达到9.8%。
“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过热苗头,也避免了大家担心的‘二次探底’,正向自主增长的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2009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是企稳向好,2010年是稳定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正逐步从政府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已初步在市场基础上实现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1%以上的增长,而物价的年均上涨率为2.9%。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指出,这样的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是历次五年计划(规划)中的最佳搭配之一。
2011年经济走势又将如何?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说,随着刺激政策逐步退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加速主要是因为消费等内生动力恢复。2011年经济增长将稳健起步,在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和出口增速可能回落的情况下,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增速预计达9.8%左右。
“恶性通胀”难出现
如果说经济走上稳定增长之路是一“喜”的话,那么较大的通胀压力就是当前经济的一“忧”。
如外界所料,一路连续上涨的CPI在2010年11月份“破五”之后涨势略缓,12月份同比涨幅回落到4.6%,但这并不足以打消人们对通胀压力的担忧。
“各级政府调控物价的努力在12月份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还确实存在。”马建堂说,2011年物价既存在上涨压力,也存在可以调控的有利条件。
数据显示,2010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的回落,主要来自蔬菜等食品价格涨幅的回落。在央行连续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措施后,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坦言,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暴涨、热钱流动,加大了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此外,国内工资在上涨,资源价格在上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