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70年前的南京城
这是扩建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组雕塑《市民逃难》(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走进纪念馆门厅,一曲“古城南京”把观众的思绪引入1937年的美丽古城。随着防空警报声、爆炸声的响起,观众面前出现了残破的城墙、昏暗的灯光,耳边响起“1937年战火下的南京”。
朱成山表示,序厅的设计力求引导观众对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古老美丽产生第一印象,然后转到1937年的战火下南京市民逃难的景象,使每一个观众从喧闹的社会环境中,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参观情境之中。
序厅迎面的墙体,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个镶嵌在江水中的汉白玉花环,花环前面是象征生命的“长明火”。每隔12秒,悠远的钟声就会响起,然后花环里会出现一个遇难者的照片。花环的边上1万多张小照片时隐时现,像江水中不断浮现着落水的人。
序厅的两面墙体上雕刻着1万个遇难者的名录,序厅顶部则以残破的城墙为背景,上面刻着中、英、日三国文字的“遇难者300000”,地面上则是星星点点的灯和长明火……
在展览馆尾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同时,侧面墙上会有一个遇难者遗像前的灯亮起后再熄灭——在南京大屠杀的六个星期中,平均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失。朱成山说,这个“12秒厅”就是要给参观者留下理性的思考和理念:我们要谴责战争,祈祷人类持久和平。
展馆陈列中还根据历史资料和幸存者哈梦鹤、夏淑琴和常志强的回忆,分别复原了三家家破人亡的场景,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
在基本陈列的末端,是一面巨大的档案资料墙,这是此次新馆的创新之处,把证人的档案以前台式、仓储式、裸露式陈列。这面墙高12米,长20.08米,分237格,每格分三排,共摆放着12802个档案盒。右边黑色档案盒中装着10000份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个性化档案资料;左边蓝色档案盒中装着2660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个性化档案资料;而左下角灰色的档案盒中,分别是103名日本加害者以及39名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人的外籍人士的个性化档案资料。
馆中的“万人坑”遗骨现场撼人心魄。祭场内设有长明火把台,用于祭祀。紧紧相连的冥思厅室内,贮满清水的水池铺贴黑色花岗岩石材,池内的烛灯与镜面黑色花岗岩交相辉映;照壁上的字是“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