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吕冰)随着政协大幕缓缓拉开,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也将在明天拉开帷幕。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过去的一个多月,中国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设计,迈出了全局部署的第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艘大船,需要法治的强力引领护航。
2015年的两会,平年两会不寻常。改革千头万绪,关键之年、开局之年如何落子,两会见分晓。风物长宜放眼量,2015两会,有哪些法治热点值得期待?
一、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治之重,重在依法行政。“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十八大以来,中国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法治政府弯道超车,展现“加速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国务院重点围绕投资和生产领域,累计取消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信息公开“晒”权力清单——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对取消、下放、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信息等及时公开。共有60个国务院部门集体“晒”权力清单,三分之一以上省份公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
然而,行进中的中国,难免遇到磕磕绊绊。雾霾、食品安全、水危机……当改革步入深水区,解决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亟待法治保障。
每年两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重中之重,盘点2014,部署2015。深化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在2015如何破题,值得拭目以待。
二、“立法法草案”修改审议 “地方红头”不能再任性
本次人大会议有一项重要议程,拟听取并审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
从草案来看,此次修订有不少亮点和突破,如强调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赋予更多地方政府地方立法权,明确了税收只能由法律来规定,以及规定地方规章不得跨越法律减损公民权利——这意味着地方政府的临时性限购、限行等措施不能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任性提出,而需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后提出。
《立法法》交付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之前,已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审议了两次。《立法法》2000年颁布,实施15年,此次为首次修改。立法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在涉及到中国政治结构的法律中,《立法法》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同时又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根据大会议程草案,将安排一天的时间审议《立法法》修改,全体代表将听取全国人大关于《立法法》修改的说明;随后,代表们将用一天时间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之后,大会秘书处的法案组将到各个代表团听取意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还将统一审议,在修正草案基础上形成决定草案,再提请代表审议,并经大会主席团讨论,最后形成建议表决稿,3月15日大会闭幕时提请表决。
而根据现行《立法法》,大会审议法律如遇重大问题,可暂不表决,授权常委会作进一步决定或继续审议。
三、两高报告 司法改革进行时
“刑事被告人不再穿囚服出庭受审”是最近网络关注度非常高的一条新闻。2月26日,最高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提出“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也联合出台文件,要求刑事被告人出庭受审时告别“囚服”,可穿着正装或便装接受审判。
这只是两高在去年一年中,紧锣密鼓进行的司法改革中的成绩之一。
确保司法独立,让干预办案的黑手不敢伸。设立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推动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确保审判权、检察权得以独立公正行使。
推动司法公开,让司法腐败消失在阳关下。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上网。“老赖”名单信息公开与查询平台、执行案件信息公开平台等陆续建立开通。检察机关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案件信息公开系统也已于去年9月面向社会开放。
防范冤假错案,疑罪从无扎实落地。最高法提出,要健全冤假错案防范、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落实和完善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对所有讯问活动、重要取证活动全程同步录音或录像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最高检则表示,应进一步明确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程序和标准。包括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这些都是从源头上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预防措施。
回顾过去一年,两高推动司法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成绩可圈可点。2015两会,有哪些深化司法改革的新举措,如何进一步推动阳光司法,清除司法腐败,两高报告见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