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湖南双语网消息 据华声在线12月17日讯 (记者 李琪 实习生 邹莹) 17岁开始学手艺,41年的理发经验让陈林生的剃头铺子声名远播。可剃头匠作为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常让陈林生失落不已。“这种手动剃刀吧,现在会用的人越来越少了,手艺失传了。”
58岁的老剃头匠坚守着渐行渐远的老行当,渐渐成了别人眼中有岁月的“故事”。
一口陈旧的小木箱,老式的推子、剪刀、毛刷、篦子、帆布条,组成了全套的老式理发工具。
几十年前的剃头铺子,早已在市民的记忆中淡出。长沙市湘雅路十间头巷,58岁的老剃头匠陈林生却一直在这里坚守着渐行渐远的老行当,慢慢的就成了别人眼中有岁月的“故事”。
剃头修脸手艺精湛受好评
12月17日上午,长沙阳光甚好,陈林生早早将铺子里打扫干净,按照规律,今天客人会非常多。
果然,10点多的时候,就涌进来几个老主顾。“陈师傅,我来修修脸,又这么忙呀?”在老式理发店内,来洗头剪头发修脸的人络绎不绝,陈林生一边答应,却未停下手中的动作。
只见他一手拿着梳子,一手拿着推子,身体稍微往后倾斜,十个手指一边梳一边推,动作十分娴熟。稍微整理下,咨询了顾客罗爹爹的意见后,他再用剪刀修剪;客人的头发变短,人也显得神清气爽。“手艺还是那么好,精湛。”罗爹爹站起来在镜子前瞅了瞅,抖了抖身上的碎发,连连称赞。
陈林生笑了笑,又开始给修脸的郑大爷刮胡子。沾着肥皂液的小刷子,在大爷的下巴处涂抹,然后陈林生利索地挥舞起刮刀,刀锋在脖子处轻快游走,看的人捏着一把冷汗,陈林生却显得游刃有余。两分钟下来,之前的胡茬被刮得干干净净,郑大爷摸着下巴,满意地出了铺门。
“十几年来我都是找他理头发,特意从河西过来的,这里是有故事的地方呢。”龚新民是老顾客,看到记者到来,连连向记者推荐他的“故事”。
17岁学艺从业41年“酿名声”
陈林生17岁就开始学习手艺,41年的理发经验使他的剃头铺子声名远播。“以前是去村里面给人理发,每人一块八一年,每十天去一趟。”陈林生回忆,以前大家都叫自己剃头匠,没有固定的场所,全靠到农村、集市,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为了方便,他都是挑着担子,一头挑着理发用具及凳子,另一头挑着供洗头的热水及脸盆,上门给客人理发、刮脸、修胡子。“收了别人的钱,就是种责任,不管刮风下雨都得出门。”陈林生回忆。
后来,长沙市街头巷尾出现了理发店,他也寻了个店面,开始有了固定的“营业场所”。陈林生说,来店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而且都是熟客,大家都是定期来找自己修脸、刮胡子。
老行当里藏着80岁“镇铺古董”
除了手艺精湛,名声在外,陈林生的“故事”还包括他铺中的“古董”。
“看这铁转椅,可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高档品。”陈林生还向记者展示了理发用的“老古董”——洗脸盆架。
简单的花雕木架,油漆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只有使用多年磨损出来的口子。“是当时一位经常来这里理发的女顾客送的,是当年她的嫁妆。”脸盆架有80多个年头了,有人出500块钱想买走,可陈林生没有同意,在他看来这些老物件承载的怀念,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手艺面临失传
剃头匠作为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常常让陈林生失落不已。“这种手动剃刀吧,现在会用的人越来越少了,手艺失传了。”以前陈林生每年都会带一个徒弟 ,可徒弟们出师后都干了别的行业,他便不愿意再带徒弟了。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把这个一直干下去,这么多年了,很有感情了,不舍得。”陈林生说再怀念也没用,现在美发行业发达,剃头匠也是落伍了,该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