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迎丰村茶园里的茶农
中国日报湖南双语网消息9月28日讯(记者 吕春荣)一个个脚印,一担担油茶,一片片茶田,金秋的邵阳县白仓镇迎丰村绿意盎然,生气勃勃。9月28日,记者来到了邵阳县,走访了迎丰村茶园等邵阳县茶油产业“一线”,体验了邵阳油茶产业的发展脉搏,感受到了油茶带给这里的“荒山”巨变。
万元年收入 引“百鸟”归巢
五年在深圳打工,如今回乡做活。今年58岁的唐运莲幸福地谈起了油茶带给她生活的变化。她们家祖祖辈辈都在邵阳县务农,种菜、种粮,就是没有想过会在自家田里种上油茶。“油茶树很贵的,不像现在有补贴还不用愁销路。”
如今,唐运莲在茶园工作一年有万元收入,同时土地承包还会带来租金,这让她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她高兴地说,“收入高了,也就不想再走了。”
和唐运莲一样,何午红也没想过自己会从东莞的一个普通农民工,变成了现在的油茶基地负责人。“2000年的时候,因为村里实在太穷,所以我去了广东打工,直到有了些积蓄。”何午红说,2009年5月,他得知村里要发展油茶产业后,就义无反顾的拿出自己这些年的积蓄来创业。
何午红望着眼前漫山遍野挂满油茶果的小树,尽管等待油茶树挂果的几年里,他一直处于“投钱”的状态。但是去年试挂果26斤/亩的茶油产量,加上今年更加丰沛的果实,让他对未来的收成充满了信心。“今年我们的油茶收入肯定会增加!”
目前,人口105万邵阳县,近年来,随着“超常规”发展,油茶面积达56.2万亩,年产茶油1.08万吨。增收的背后,也让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变成全国油茶基地示范县、“中国油茶之都”、“中国油茶之乡”,吸引了“茶仔皇”、“瑞柏”、“宝庆桂芳”、“东方一号”等一批知名品牌相继落户……
从荒山到茶园,从他乡到故乡。随着一批批品牌相继入驻,一片片茶园相继兴起,一个个远走他乡的“飞鸟”也都回乡工作了。
“千年”油茶史 传百年古法
出走的人少了,留守的人多了,还有“留守”的技艺也更加受重视 。
油茶,在湖南有千年的历史,是湖南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油茶产业也一步步跨出深山,走向大众。
而油茶的传统技艺也“不甘寂寞”。“手艺不怕巷子深”,幽于湖南邵阳县小村落里的蔡氏榨油古法,至今有百年历史,流传六代人。
第六代蔡氏榨油法传承人蔡定贤表示,他们家的蔡氏木榨油坊始于道光丁末年(1835年),至今有180年历史。这个百年的老作坊,在蔡氏家族的不断传承下,如今已是第六代。
“看油茶粉熟没有熟,就要闻味道,看颜色,摸柔软度。”蔡定贤从小在祖辈传下来的作坊中长大,伴着阵阵茶油香和兄弟姐妹一起从祖父那学到榨油手艺,今年62岁的他榨了40多年的油。“蒸熟、固饼、榨油,环节看上去简单,但是要榨出最多的油,还需要技巧。”
蔡师傅对于自己的技艺很自豪,如今他的百年榨油古法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准备“申请非遗项目”。蔡师傅说,如今他也在物色接班人,希望将来儿子、孙子能够掌握技法,好一代代往下传。
千万亩茶园 “榨”出百亿产值
荒山染绿,硕果累累,越多越多的人投入到油茶这个“希望产业”中来。
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胡长清介绍,湖南是我国油茶中心产区,在全省122个县市区中,有121个县市区有集中成片油茶林分布。到2013年底,湖南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到1988.1万亩,新造高产油茶林265万亩,茶油产量16.1万吨,产值153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在邵阳县白仓镇迎丰村的油茶园,五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如今却已挂果,准备迎接持续十几年的丰产期。
“这样的变化并非只在此地。”胡长清称,自2008年全国首次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湖南举行以来,湖南油茶生产欣欣向荣,油茶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根据《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全省规划建设油茶产业基地2200万亩,规划新造高产良种油茶林基地422万亩,更新改造1000万亩,抚育垦复778万亩。稳产后,全省2200万亩油茶产业基地每年茶油产量达到50万吨,年产值400亿元以上。每年可获得茶枯、茶壳等副产品200万吨,年产值可达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