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国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浙江、湖南、江西南部等地连续高温日数已达20—28天,部分地区高温持续的时间和强度都突破了历史极值。
中国气象局7月30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预计7月30日至8月8日,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高温天气。
南方43县市日最高温超40度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如果出现3天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则被称作“高温热浪”。而今年夏天,浙江、湖南、重庆等地高温持续日数达20天以上,足可以称得上是“热浪滚滚”。7月以来,高温天气覆盖我国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截至7月29日,南方共有43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
其中,浙江奉化(42.7摄氏度)、新昌(42.0摄氏度),重庆丰都(42.2摄氏度)、万盛(42.1摄氏度)最高气温都超过42摄氏度。上海、杭州气温也突破40摄氏度,刷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在高温日数方面,7月以来,江南及重庆高温日数17.9天,为1951年以来同期次多(2003年18天、1971年17.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7.8天。
其中,湖南、上海高温日数分别为18.9天和18.5天,均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浙江高温日数19.1天,为1951年以来同期次多(2003年20.2天);重庆高温日数为17.6天,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2006年19.3天、2001年18.1天)。
气象专家介绍,今年的高温形势与2003年相仿。2003年夏季,南方也经历了罕见的高温过程,高温时段从6月30日到8月11日,长达43天,多地气温刷新历史同期极值,长沙、福州、南昌的最高气温达到41摄氏度,杭州、重庆、武汉气温超过40摄氏度,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中部等地达到40至43摄氏度。
“橙色”高温还将持续一周
中央气象台昨天上午10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当天白天,华北南部、黄淮西部、江淮大部、江汉、江南、华南中北部、贵州东部和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南疆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河北西南部、河南中部、湖北西北部和南部、江南中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南疆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有37—39℃,江苏南部、上海中部、浙江中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和南疆盆地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41℃。
浙江等地更是持续一周发布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最近一周,杭州最高气温连续超过40℃,创60多年来高温极值。
中国气象局7月30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也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中央气象台已连续5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7月30日至8月8日,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部分地区持续高温日数可达5至8天,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
黔浙鄂湘旱情蔓延拉响预警
持续高温少雨正在给一些地区带来旱情。截至目前,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中已有78个出现不同程度干旱。记者从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7月1日至29日,浙江全省平均降雨量仅为4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4%,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浙江省防指于29日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做好抗长旱、抗大旱的准备。湖北省大部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加剧了部分地区的旱情,导致受旱农田增至430万亩。据预测,未来一个月湖北还将出现极端高温,旱情呈现蔓延之势。
湖南省气象台7月29日发布今年首个干旱橙色预警,全省33县市已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16县市达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气象部门预计未来一周高温加剧,湘中、湘东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41摄氏度,抗旱形势严峻。另据了解,与历史同期均值比较,截至7月28日,今年以来湖南省平均降雨偏少18%。特别是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雨仅30.5毫米,不到历年均值的30%。
【上海】
高温日数破纪录
上海中心气象台29日8时20分发布橙色高温预警。据悉这是上海今夏第26个高温日,也是7月以来第24个高温日,超过了徐家汇站有气象记录以来7月最多高温日数。
预计本周上海仍逃不开高温的“折磨”,暑热尚无明显缓解迹象,最高气温将持续维持在39℃左右。
【重庆】
红色预警四连发
7月25日至28日,重庆已连续四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多地出现40℃以上高温。上周六正值重庆国际音乐啤酒节开幕,上万人畅饮冰啤来消暑。
重庆市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尽管部分地区将迎来降雨,但大部地区仍以晴热高温为主,多地还将出现40℃的高温。
【长沙】
七月高温“大满贯”
长沙从6月30日起持续高温,连续32天拉响高温预警,在过去的7月实现了高温大满贯,高温晴热天气正不断创造新纪录(原最长2003年仅24天)。
7月31日上午,湖南省气象局拉响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提醒公众防御高温危害。目前,全省气象部门已进入高温干旱Ⅱ级应急响应状态。
【安徽】
8月“烧烤”再升级
7月以来,安徽省气象台连续14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安徽的“烧烤天”让人难熬。据气象专家预测,未来几天安徽的高温强度只增不减,火热8月即将揭幕。
气象专家预计,8月1日后,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再次加强,安徽全省最高气温将进一步上升,可达37℃—39℃,局部地区超过40℃。
相关链接
热射病年轻患者增加 男子中暑体温计爆表
沪上多位急诊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和往年相比,今年中暑病人大幅增加,不过与以往多是老年人中暑相比,今年出现了不少年轻人在闷热不通风、无空调的地方上班而被热射病侵袭的案例。而记者日前从上海市疾控中心获悉,今年夏天中暑患者明显增加,非职业性中暑死亡患者已有10余人,其中室内中暑患者占三成以上。
上周六下午,瑞金医院急诊室内,一位34岁的年轻人被送医抢救。这位年轻人一早还在青浦的一家工厂上班,到下午三四点时开始高烧、意识不清。到医院后,专家们发现,这位年轻人情况危急: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呼吸功能受到影响,正是热射病的症状。专家们一方面紧急给病人物理降温,一方面紧急插管用上呼吸机。经过抢救,目前这位年轻人生命体征稳定。
第三人民医院出现了两例热射病死亡的病例。另据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的消息,截至7月30日17时,这家医院已有3名患者因热射病死亡,还有2名患者生命垂危。
29日,绍兴嵊州一晕倒男子被送到医院测量体温,水银体温表当场爆表,经抢救后该男子最终不治身亡。
29日中午,绍兴嵊州市一男子被发现倒在该市城西转盘附近,路人急忙打120,将他送入嵊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记者从医院了解到,该男子姓吴,36岁,是贵州籍来嵊务工者。
“当天中午12:30他被送至医院,已神志不清,体温完全测不出来,达到42度以上。”30日,嵊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张护士长告诉记者,送至医院时,吴某的心率达到了142次/分,呼吸达到了36次/分,血压则降到了79/34,处于深昏迷状态,同时双下肢出现很明显的浮肿。至下午2时30分,该男子呼吸心跳停止,不治身亡。
专家解读
何为热射病日射病?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属于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天气。
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死亡率高达40%至50%。
日射病,仅与阳光直接照射有关。由于在阳光下暴晒过久,头部缺少防护,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等现象,这便是日射病。严重的日射病也能致死。
症状:产生高度的意识障碍,体温上升至40℃以上,不明显地流汗,皮肤干燥。
罕见高温三大成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分析了连日来各地罕见高温的三大成因。
何立富说,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夏季天气的主要系统。今年不仅副高控制南方地区的时间长,副高本身的强度也偏强,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台风来与副高对抗,这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比较极端的高温天气。
他说,造成这种罕见高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
首先,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与历年相比较短,出梅较早,副热带高压从7月上旬便开始持续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大气湿度大,天气潮湿闷热。
其次,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强于历史同期。往年七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还处在梅雨季节,而今年由于出梅早,高温日数明显偏多,再加上副热带高压比较强,导致气温持续攀升。
造成高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截至目前,北上并深入内陆的台风几乎没有。往年因为有台风登陆,副热带高压在台风的影响下会撤退、断裂,天气也呈现出热一阵、台风来后又降温的天气形势,即间歇性高温。而今年台风影响偏南,主要在台湾海峡和南海一带活动,导致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内陆,高温长期“煎熬”着长江中下游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