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铸就新的辉煌
——长沙县奋力打造中西部第一县的实践与启示
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2012年12月)
近年来,长沙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县情实际认真落实“四化两型”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百强县的位次不断前移。在2012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评比中,排名由2007年第58位跃升为第13位,正式成为中西部第一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位由第45位挺进全国前15强,连续五年蝉联中部第一。省委书记周强同志对此专门作出批示:“长沙县科学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根据周强书记指示,我们会同省社科院和长沙市委政研室对长沙县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科学发展的巨大成就
长沙县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始终秉持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三个共同”发展理念,实现了科学发展的大跨越。
1.紧扣发展主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03-2011年连续八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预计2012年达到9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5万美元,财政总收入从2003年过10亿元,到2009年、2011年分别跨上50亿元和100亿元台阶,2012年突破150亿元。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大众汽车、广汽菲亚特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工程机械成为千亿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73.2:20.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6.7%。荣获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和“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等称号,未来2-3年,可望全面挺进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
2.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四化两型”建设深入人心,两型产业优先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两型建设指标体系,形成了“用1%的土地支撑经济发展,99%的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局面。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42.5%,县城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3%以上。城乡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工业污染和农村禽畜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等荣誉。
3.推进城乡统筹,县域经济活力全面迸发。创新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了一县两区(即国家级长沙经开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工北农、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格局。推进扩权强镇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等一系列措施,改革探索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产城融合深入实施,实现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新型小城镇建设卓有成效,城镇化率达到5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精神焕发,全县上下呈现一派干事创业、争先进位、奋发向上的生动局面。
4.突出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更加富足幸福。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600元和156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近五年,全县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累计达181.75亿元,2012年民生投入占新增财力的80%以上,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居民医保实现城乡并轨,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文明县城,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二、“四化两型”的生动实践
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四化两型”战略,探索出了一条两型引领、四化协同、科学跨越的成功之路。
1.实施项目带动,坚持产业强县,走出了一条四化协同之路。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长沙县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和集聚优势资源,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实施集约集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企业进园区,形成以星沙为主的工业板块,不断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工程机械之都”和“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新版块”,着力培育千亿企业、千亿产业,吸引了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企业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蓬勃发展,其产业产值占全省同行业的60%,占全国同行业的22%。引进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北汽福田、陕西重卡等整车生产项目,住友轮胎、德国博世等多家世界知名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成为国内拥有最完整车系制造能力的地区之一。实施“产城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育产,把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新城镇开发结合起来,以组团式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建设了一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将城市功能、政府公共服务植入工业园区,推进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在新建工业园区,按照1/3的地方发展工业、1/3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3的地方建设公共设施和商贸住宅的思路,一次性建成产城融合体。坚持以国际先进理念发展高端服务业态,启动了松雅湖、空港城、黄兴武广新城、长沙临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了全县经济结构优化步伐。建设现代农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北部农业乡镇为主体,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城郊型高效农业,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模式,重点发展农业企业和现代农庄为主体、产业基地为平台、农户以土地入股为主要方式的“公司和农庄+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经营模式,以绿色、环保、生态为标准,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形成了“一乡一品、两大走廊、三条主轴、七大产业、百个农庄”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强化科技支撑,吸引隆平高科和中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驻,建设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加快了数字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现代物流园,为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打造智慧城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大力推动以蓝思科技、创新电子、纽曼科技和联通数字阅读基地等为龙头的重大项目建设投产,支持电子商务产业进驻,电子信息产业有望成为长沙县第三个千亿产业集群。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全面提升城乡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2.实施城乡统筹,坚持以城带乡,走出了一条城乡协调发展之路。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坚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促进了全县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南工北农”优化县域空间布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全县空间开发格局,将县城及南部城郊定位为工业和城市服务型区域,以长沙经开区为龙头,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将北部乡镇定位为农业生态型区域,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龙头,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明晰分工,分类指导,形成了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均衡、空间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六个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发展。按照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资本向农村聚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开慧“板仓小镇”、金井“茶乡小镇”、榔梨“水乡古镇”等一批特色示范镇的建设,为城乡一体化打造了亮点,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三个管住”建设现代新型农村。乡(镇)、村两级工作坚持经济建设与乡村治理并重,着力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严格落实“三个管住”,即通过管住村干部来管住农村社会稳定、管住绩效考核来管住农村科学发展、管住污染源来管住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农村正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迈进。
3.实施生态建设,坚持两型引领,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目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文明。加快两型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县GDP总额的44%。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园区所有企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加强能耗控制和污染治理,近年先后关闭和搬迁6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积极推广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全县沼气池入户率达到50%。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截污、清淤、固堤、增绿、造景等工作,实施了“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家园”的“四洁农村”工程。全面推行科学养殖,出台畜禽养殖污染管理防治办法,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度养殖区,有效解决禽畜养殖污染问题。在所有乡镇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水处理全覆盖。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通过市场运作、政府补贴,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四级分类管理,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开展生态补偿修复。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除公益设施建设外的所有土地出让,每亩新增3万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学划定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建立生态恢复和水土涵养生态功能区,进行重点保护,实施生态扶贫移民工程,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施“百条乡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万户农家庭院”绿色愿景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资金补助植树造林。推进生态环境示范村庄建设,极大地激发了群众自主美化家园的热情。
4.实施民生优先,坚持城乡普惠,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改善民生来缩小差距,以促进共同富裕来提高社会和谐化程度。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经济快速发展,财力显著增强,但始终坚持小政府大服务,严格控制行政事业编制,没有新建楼堂馆所,千方百计压缩各项行政开支用于改善民生。虽然经济实力和财力居中西部地区之首,但长沙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是全市九个县市区中最差的,在全省也是比较差的,而近五年财政对民生投入年均增长41.8%,2012年财政用于全县民生领域的支出突破60亿元。积极构建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合与城镇医保并轨运行,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限额标准,实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开展革命先烈后代困难家庭幸福计划,大力实施“安居工程”,连续四年向全县贫困家庭发放1000万元以上过年红包。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切实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城区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待遇。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启动了总投资5亿元的星沙文化中心建设,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农民“免费门诊”试点工作,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入开展“创业富民”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大胆探索农民进城和市民下乡的城乡互动模式;加快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和社会事业网。2005-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8%和19.2%,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1.77。
5.实施改革探索,坚持人才强县,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之路。坚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径,增添发展的新活力,构筑发展的新优势。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实施扩权强镇改革,将部分人事管理权、财政管理权、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下放到乡镇,突破制约乡镇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农业、商务卫生和食品药品、城乡建设、社会事务等行政执法大队,探索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城建投、水建投、路建投、环建投等4家融资公司,并将这4家融资公司合并组建了星沙建设投资发展集团公司。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抓。大力实施"3235"人才引进工程,共引进各类人才1150名,其中科学发展顾问48名,海外人才10名,优秀青年人才305名,选聘了661名大学生村官到村(社区)任职,服务农村基层。同时,坚持多平台锻炼人才,多渠道培训人才,创优环境留住人才,选拔优秀领导到国内外著名学府学习,组织部分优秀村支部书记到国外学习,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撑。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实施了以群众参评、党员互评、支部讲评、领导点评为主要内容的“四评”工作法,激发了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先后建立了镇、街道和村、社区,以及县直单位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考评、一把手考评党建等制度,将考评结果与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拨付、评先评优挂钩。实施分类绩效考核,针对乡镇(街道)区域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特点分类设置考核指标和分数权重,使绩效考核成为践行科学发展的风向标。
三、长沙县经验值得借鉴
长沙县在科学跨越的生动实践和探索中,创造了引人注目、特色鲜明的辉煌成就,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1.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科学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这些年来,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历届长沙县委、县政府都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咬定“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全省率先”的发展目标,真正做到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大胆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保持科学跨越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从三湘第一县到中部第一县,再到中西部第一县的三级跳。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根据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新要求,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坚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形成共识、凝心聚力,才能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和争先进位的发展活力,始终走在科学发展最前列。
2.坚持因地制宜、超前谋划,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科学发展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长沙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既坚持前瞻性的发展探索,又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和举措。从“三个共同”、“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到“领跑中西部”、“进军全国十强”的发展目标;从“南工北农”、“产城融合”的战略布局,到松雅湖、星沙产业基地、空港城、黄兴武广新城、安沙现代物流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战略实施;从“人才强县”、县域经济“两型”发展的战略思维,到“三个管住”、“四评”、“五步循环”、“六个集中”等战略举措,无不高扬着科学发展的主旋律,体现了“四化两型”的生动实践。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领,准确把握县情,结合实际深入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因地制宜、积极作为,就能积极抢抓发展机遇,赢得主动,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引领下出奇制胜,创造一个又一个科学跨越的奇迹。
3.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环境,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科学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长沙县探索实施封闭管理、独立运作、以区带园、行政托管的管理体制,理顺了县区关系,确保了经开区集中精力抓招商、建园区;实施政府机构、城市管理、行政审批、财税和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改革,确保了政府职能部门围绕中心搞服务、促发展;实施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建设开放型政府,确保了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实施分类考核和绿色政绩考核,确保了不同乡镇突出重点抓发展、促和谐;实施“一推行四公开”,探索“五步循环”群众工作法,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确保了全县社会大局稳定。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走改革探索之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才能增强科学发展活力,放大毗邻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不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洼地效应”,真正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4.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努力提高科学发展的实效。科学发展是富民惠民的发展。长沙县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新增财力重点用于民生,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合与城镇医保并轨运行、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构建全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件件惠民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城乡居民实现了安居乐业,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只有更好地改善民生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首位,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科学发展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使科学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
5.坚持党建引领、创先争优,切实强化科学发展的保障。科学发展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长沙县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全县党的组织和党员群众中以“党员当先锋、支部作壁垒、进军前十强”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组织覆盖、支部提升、骨干培养、党群连心、兴村富民和强基保障六大工程,注重改进作风,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的良好氛围。同时,着眼于科学发展之需,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和人才引进"3235"工程,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2012年长沙县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委。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定的思想政治基础、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的人才支撑和坚强的组织保障,确保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调研人员:贺安杰、曾剑光、罗波阳、蒋俊 吕发祥、肖卫、喻勇兵、姚军、肖江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