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京剧票友在进行表演。本报记者郭立亮摄
“国粹”京剧在湖南陷入困境
中国日报湖南双语网消息 据湖南日报报道(记者 李国斌)京剧被称为“国粹”,已有200年历史,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月6日至12日,湖南省第五届京剧票友艺术节在长沙举行,来自全省120家京剧票房的1000多名票友参加展演。相比票友的活跃,湖南唯一的专业京剧艺术表演团体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在转企改制后,却举步维艰。
京剧票友,一道独特文化现象
据统计,中国的戏剧有360种,在众多的戏剧中,京剧票友是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湖南省京剧票友协会会长杨寿保介绍,全省14个市州都建立了票友协会,共有京剧票房200多个,票友约2万人。
票友多,艺术活动也比较活跃。目前,湖南的京剧票友艺术节已举办了5届,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也不断增多。第五届票友艺术节为期7天,虽然全部自费,但票友热情似火,有1000多人汇集长沙进行了14场演出。登台演出的票友,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仅7岁。此次,还特邀中国京剧名家及京剧名票到场演出助兴。
66岁的杨寿保,是全国著名京剧票友活动家,担任湖南省京剧票友协会会长已经10年,目睹了湖南京剧票友队伍的不断壮大。他说,老年人“玩票”,既能充实生活,保持健康,还能提升素质,全省的票房组织和票友人数因此不断增长。
12月8日,记者在艺术节现场看常德票友表演《贵妃醉酒》,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丝毫看不出表演者已80岁高龄。京剧表演艺术家徐米弟说,因为京剧太有魅力,才有这么多痴迷的票友。
专业剧团,面临多种尴尬
尽管票友活动红火,专业京剧表演团体却陷入了困境。市场萎缩、观众老化、投入不足、人才流失、没有剧场、设备陈旧……这些问题,束缚了湖南京剧的保护与传承。
湖南省京剧团成立于1959年,今年4月划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中心。“划转后,还是差额拨款单位,然而不能申报文化事业扶持资金,也争取不到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富光表示,政府对京剧日益重视,财政拨款逐年增多,今年达506万元,然而保护传承中心仅人员经费就需要655万元,算上运行支出,资金缺口达495万元。
有人提出,京剧可以尝试走市场,解决一部分资金缺口。张富光坦言,票友艺术节期间,对外免费开放,但是剧场里除了票友,外来的观众并不多。改革开放后,舞台艺术市场普遍在萎缩,京剧尤为严重,会买票看京剧的观众少之又少。
今年,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筹资创排了《无字碑》,参加第四届湖南艺术节。为了节约成本,服装都是将就用旧的,音响、话筒都从外面租借。徐米弟感慨,在投入极少的情况下,大家凭着一股精神坚持了下来。让张富光揪心的是,湖南艺术节已结束两个多月,主创人员的40多万元劳务费仍然没有着落。
经费匮乏的背后,是演员工资低。12月11日,记者翻阅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12月份的工资条,看到有20年舞台经历的二级演员彭麟均,当月工资仅1709元。年轻演员则更低,买不起房,结不了婚。由于条件、待遇太差,人才流失严重,先后有10多位优秀演员出走,造成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行当不全,许多剧目无法演出。
传承发展,“拖拉机上高速”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长沙的名票王定保从武汉请来京剧艺人到长沙演出,“湘人初尝京味”。110年来,京剧已深深植根于湖南的土壤中。不过,现实状况是,仍有人把京剧视为外来剧种。对此,省剧协原主席范正明直言,京剧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改变观念,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京剧。
虽然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运行艰难,但张富光始终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他督促演员坚持练功,做有效的坚守,等待机遇来临。“文艺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湖南京剧即使还在求生存,也要‘拖拉机上高速’,否则就会被甩得更远。”张富光提出,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今年,剧团把外省京剧没有的祁剧剧目《打棍出箱》、《奈何桥》、《女盗》、《醉打山门》进行移植、改编,给京剧增添“湘味”。
著名剧作家、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范正明认为,只有以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为核心的京剧基地建设好了,优秀传统剧目才能代代相传,新创剧目才能层出不穷。同时,还要将“京剧进校园”落到实处,培养广泛的群众基础。
张富光认识到,京剧要发展,仅靠专业剧团不行,要团结票友,通过他们推广,引起更多人关注。第五届京剧票友艺术节,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无偿提供设备、乐队、舞美、灯服道效,把专业院团与票友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