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日 相约老司城活动现场
湘西土家族妇女表演哭嫁歌
老司城古墓群考古现场
昨日(10日),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日”相约老司城活动在湘西州永顺县隆重举行,近千名专家学者、志愿者和土家儿女们,身着节日盛装,欢聚老司城,通过原生态文化表演、文化遗产知识保护讲座、抢答赛及考古现场观摩等形式,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此次宣传活动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共永顺县委、县人民政府等主办。
专家:要力争2012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在文化遗产知识保护讲座上,湖南省考古所研究员柴焕波介绍了老司城的考古发掘情况。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老司城遗址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同时,老司城遗址也是土司统治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土家族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的中心。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现已分辨出宫殿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等八大功能区域,不久将逐一呈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力争2012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尽快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现场:原生态节目演绎浓郁的土家族民俗风情
在土司古都遗址,别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节目拉开帷幕,展现了土家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哭嫁更是土家青年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表现在封建社会时代,哭嫁是衡量女子贤德的重要标志。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哭嫁歌,是土家族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感情的一种方式,更是在少数民族婚礼习俗中形成的文化景观。土家族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土家族的咚咚喹表演,曲调轻快活泼,音色明亮。咚咚喹亦称“呆呆哩”。土家语称“早古得”,是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现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咚咚喹可独奏或重奏,制作简单、易于留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桑植、保靖等县,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等地甚为流行。
志愿者:要保护好“脚下的历史”
来自于不同地方的20名志愿者在老司城古墓群考古现场亲身体验、现场观摩。一位来自于长沙的退伍军人志愿者说:“自己喜欢考古发掘活动,特别想亲眼见识下考古现场,今天感到特别兴奋,因为历史就在我的脚下。”
湖南文物考古局编辑乔卓俊,一路组织指挥志愿者,忙得满头大汗。据她介绍,为了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展示考古成果,这种召集志愿者一同体验考古的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而这次的志愿者征集有所不同,除了在长沙市征集部分外,还选择了一些永顺当地的学生,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文化遗产的宝贵,从而争做历史文化、文物的保护者和捍卫者。
文化遗产湘西土司古都——老司城简介
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州永顺县城以东19.5公里的灵溪河畔,地属灵溪镇司城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也是土司统治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土家族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中心,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问题的一种民族政策。在长达800余年的区域自治制度中,共经历9个朝代,世袭27代35位土司。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据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来源:红网 作者:实习生 杨基童 通讯员 向水生 编辑:姚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