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饱经沧桑的土墙,见证了北盛镇当年的繁华。 欧阳勋 摄
一扇老式的木门,几株随意栽植的柿树、桂花,一栋两层的小楼房,组成了一个十分静谧的院落。在这个院落的正中间,倔强地卧着一段土墙,这竟然就是浏阳四大官仓之一——北盛仓仓墙。昨日(16日),在浏阳市北盛镇集镇上,记者见到了这段历经沧桑的仓墙,这正是自明朝以来,北盛繁华的见证。
【现状】四大官仓仅北盛仓有迹可寻
这段土墙墙体厚约50厘米,随行的北盛镇周国新老师说,这土墙是用石灰、粘土、砂石混合,然后用专门的夹板一层一层垒筑而成的,粘土粘性强,加上匠人师傅持木杵一下一下使劲锤击,“这样的墙体强度并不逊色于现在的水泥砖”。
从明朝开始就流传着一个说法:“湖广熟,天下足。”作为粮食主产区,从那时开始,官府在浏阳修建了四大官仓:东盈仓、南丰仓、西满仓、北盛仓,储存在这些官仓里的粮食,通过内河漕运转至北方各地。周国新不无遗憾地说,浏阳四大官仓如今也只剩下北盛仓还有陈迹可寻,“这就是北盛仓的仓墙”。
【探因】水运便捷,官仓选址北盛
老北盛人于照明说,30多年前,北盛官仓还保存完好。“有两座,各有四间,坐北朝南。每扇墙之间间隔一丈二……”他介绍,仓房都在离地大约两尺用原木架空,留出相应的通风眼,起到隔潮的作用。当年,这个官仓是当地儿童们的乐园,于照明就经常与小伙伴从通风眼爬进爬出在官仓里捉迷藏。
居民朱汉湘自己也说不清自己家到底是从哪一辈开始在北盛镇上开药铺的。现在仍然在老街上经营着一家小卖部的他说,捞刀河穿北盛而过,往西进入湘江。从地理位置来看,在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这里的水路是浏阳龙伏、社港、沙市等乡镇乃至岳阳市平江县进入长沙最便捷的通道。“这也是当时官仓为什么修在北盛的原因。”
朱汉湘认为,北盛逐渐形成集镇规模,是从捞刀河码头开始。当时这里的水运非常繁忙,泮春、周洛等地的竹木扎成排时不时顺流而下,一条条鳅船(因船体细长貌似泥鳅而得名)满载了食盐等日用品,结成编队,逆流而上。伴随着畅通无阻的水上运输,北盛民间商贸迅速地繁荣起来,最终形成集镇。
【发展】以另种形式续写往日繁华
朱汉湘说,随着公路的发展,北盛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改革开放以来,北盛人凭着祖辈遗传下来的敢闯敢干的精神,又一次走在了前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器材租赁、棉纺针织制造、家具制造及材料等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1998年,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现浏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后,北盛镇借势发展,大有成为浏阳北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之势。“北盛以另外的形式续写着往日的繁华。”北盛镇党委书记沈正村说。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姚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