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额“大唐兴寺”的笔迹符合褚遂良书法的特点。朱炎皇 摄
最近,一组湘潭老照片在网友之间热传,为首的一张就是“大唐兴寺”石额(悬于寺庙门楼的匾额)。而今唐兴寺早已不在了,记者了解到这块由唐朝名臣、书法家褚遂良题写的石额还在,它保存在湘潭市博物馆。记者昨日赶到该博物馆,并走访有关专家,揭开了一段大唐兴寺、汉白玉石额与湘潭城之间鲜为人知的历史。
先有石头寺,后有湘潭城
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传入湘潭时则到了晋代。湘潭最早的佛寺是石头寺,它建在窑湾的石嘴垴上。湘潭地方史专家周磊告诉记者,石头寺就是唐兴寺的前身。
据周磊考证,石头寺的出现不迟于东晋咸通九年(334年),距今大约1678年。因为刘禹锡曾在纪念唐兴寺高僧智俨大师的碑文中提及“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湘江水”。而陶侃驻防湘潭石头寺为东晋咸通九年。周磊说,湘潭城大约建于唐末五代初,可以说是“先有石头寺,后有湘潭城”。
记者昨日(10日)在湘潭市博物馆见到了这块石额,石额为汉白玉材质,长2.35米,宽0.8米,厚0.11米。“大唐兴寺”四个大字(阴文)遒劲有力,丰腴大气。
题写“大唐兴寺”的正是唐朝名臣褚遂良。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唐太宗时,由魏征推荐,他历任谏议大夫、东宫僚属、顾命大臣、河南郡公,令与长孙无忌左右辅政。
唐朝永徽年间,褚遂良因反对唐高宗李治下诏废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被贬到湘潭。湘潭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盛兆华介绍,来到湘潭后,心情郁闷的褚遂良来到石头寺,见寺庙规模宏伟,松柏青翠,更加忧国忧民,悲愤交集。他认为,武则天有野心,唐王朝危机四伏,于是奋笔写下“大唐兴寺”四字,寄意大唐振兴。
后来,“大唐兴寺”四字由寺庙请来的工匠刻成汉白玉石碑,嵌在寺庙的门楼上。“大唐兴寺”名流传至今。
残破的门楼上拆下石额
在湘潭市雨湖区窑湾街道的唐兴寺社区,有一所唐兴寺学校。每周一至周五,数百名小学生背着书包,走上一个梯形斜坡,进入学校读书。这里就是唐兴寺的寺址,但现在除了“唐兴寺”这个名称,古寺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湘潭城,当时的房子多为土木结构,窑湾十四总到十八总一带燃起大火,大唐兴寺也未能幸免。文革时,寺内的菩萨、香炉等物被当作“四旧”砸毁。在上世纪70年代,大唐兴寺还保留了大雄宝殿和门楼。1980年代初,湘潭在唐兴寺兴建学校。建教师宿舍时缺少砖块,于是拆除门楼取砖。大雄宝殿也被夷平,建成操场。
今年75岁的谭国才头发花白,当时他是湘潭地区文物工作队副队长。谭国才和妻子曾将唐兴寺的“大唐兴寺”四字拓片寄给国家文物部门,“大唐兴寺”因此被录入《中华名匾》一书。
听说门楼要拆了,谭国才赶紧叫了10多个人赶过去。他们用铁棍把汉白玉石额撬出来,系好麻绳,再顺着梯子、木头搭成的斜坡慢慢滑下来。谭国才回忆:“这块石额怕有七八百斤重,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它弄下来,最后用拖拉机运回了文物工作队。”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姚淑娟